高等农业职教人才培养对策研究(1)(2)
2017-09-29 04:56
导读:二、当前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职教特色不突出 专业设置主要沿袭普通高等教育模式,从系统学科
二、当前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职教特色不突出
专业设置主要沿袭普通高等教育模式,从系统学科角度进行专业设置,职业教育属性相对淡化、弱化,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侧重理论,教学内容较陈旧
原有专业课程设置涉及范围窄,并侧重于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了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此外,课程教学内容没有及时吸收当今比较成熟的农业科技、管理知识,学而不能致用。
(三)实践基地建设滞后
开展产学研合作,必须走出校园,实行企、校、场联合。但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实践基地仅仅限于农业院校的实验室、实习农场等小范围的功能比较单一的实践场所,远未达到要求。
(四)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缺乏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兼职教师的综合职业能力整体水平比较低,还无法实现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教师实践技能、知识的培训。
三、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调整原有的专业结构,实现宽口径、多方向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也就决定了专业设置的方向。因此,根据农村、农业的整体状况,可以把农科专业规划为种植、养殖、加工、农村机电、农村管理等相对独立的高等农职专业,然后以此为基础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如种植类专业可以设立农学、林学、蔬菜等不同的专业方向。同时根据农村经济集约化发展趋势,可以在纯农专业基础上设立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专业,以满足农业第三产业发展的需求。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二)实施“基础+模块”的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要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从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出发构筑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打通原有学科界限,整合原有多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变为公共的理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使其具有宽厚基础性。不同专业方向课程构成独立的专业模块,此模块直接针对不同职业岗位,以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职业技术能力。此外,在课程设置中要注意理论知识内容和实践训练内容的比例,理论基础内容以够用为度。
(三)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是以着力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形式。教师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聘请一批理论基础厚实、业务熟练、有实践经验、能教书育人的教师参与教学。二是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岗前培训、深入农村基层调查研究或挂职锻炼等形式走出去,了解专业前沿动态,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技能。三是从基层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
(四)整合教育资源,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首先,要充分挖掘和依靠高等农业院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其次,按照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要求,加强实验室、实验场建设,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第三,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联合办学,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并根据实践内容的要求,在需要和可能的原则下,按照实验内容确立实践场所,建设不同的技能训练基地。
(五)加快并完善教材建设
根据高等农职教特点,其教材建设应遵循以下 3个原则:一是不过分要求知识的系统性,设计总量以够用为度。二是教材内容应充分体现农业科技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三是创建高等农职教学习包,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构建立体的、动态的教材。此外,还要做好教材更新、及时发行等工作。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六)合理制定培养目标,突出能力、职业本位性
根据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社会急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职业性人才。而目前相关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沿用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偏失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因而,要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在其人才培养目标中尤其要突出能力和职业本位性。
突出能力本位性,就是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以农业、农村岗位(群)及其相关产业为背景,强化其实践和岗位适应能力。
突出职业性,就是要使毕业生能够适应农村经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及职业岗位变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要求相对一致。同时,要强调教育的服务性,服务于农村、农业和农民以及与“三农”相关的产业,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明天[M].北京:中国人事出
版社,1986.
[2]黄日强.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向(J).外国教育研究,1999,(2).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