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职业教育目标由单纯针对岗位扩展到着眼于职业生涯;职业能力技能内涵由狭义的职业技能涵盖到综合素质;职教社会功能是以整个职教体系来实现;职教专业设置的多样化,导致课程模式的多样化;随着科技发展经济增长,职教的教育层次会不断高延。
职业教育观是对职业教育总体把握和综合思维。它对职业教育影响广泛和深远。它又是随着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不断产生变化。因此,探讨职教观的相应发展,十分重要。面向21世纪的职教观有下列特征:
一、职教的教育目标由单纯针对职业岗位,扩展到着眼于整个职业生涯。它的性质也由终结教育演变为终身教育。
当前,社会经济结构建于大变动阶段。首先是产业结构的变动。这种变动的特征,从世界范围看,是第三产业的持续上升、第一产业的逐渐下降以及第二产业的停滞不前或缓慢增长。
除了产业结构变动外,产业部门中的行业构成也在发生变化,一些行业如纺织、钢铁、采掘等作用日渐减小,反之,一些新行业如电子、计算机、合成材料等则日趋发展。
就各产业部门或行业的技术构成而言,一般都表现出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的趋势。这也必然导致劳动的技术内涵日趋丰富、智力成份不断增长。
上述变化,必然导致社会劳动力的重新配置,产生劳动力流动现象。
劳动力的在产业间或行业间的流动和技术构成的变化,对职业岗位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新岗位不断产生和旧岗位持续消失。
英国《职业名称词典》第三版(1965年)列出21741个岗位,比第二版(1949年)增加6432个。第四版(1977年)又比第三版增加2100个岗位。但是第三版中的职业岗位有3500种在第四版中消失了。
加拿大《职业岗位分类词典》中,出现了许多象机器人、技术员、CAD/CAM维修技术员、核电站技术员、城市运输系统经理、电传编辑、技术秘书、计算机信息处理员、工程心理学家、航空航天工程技术员、时装设计师等从前难以想象到的新职业岗位,而一些低技术岗位则大量消失。
美国近5年中,有7000多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000多岗位。这些岗位都具有较高技术含量。
由此可见,现代社会职业岗位体系已是一个动态的大系统,特别是高职面对的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岗位群集,它们的外延及内涵变化更大。因此,职教的目标不能不随之作相应调整。
(二)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就业人员的利益导向和价值走势,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80年代5年 内有33%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地调换工作岗位。美国劳工部一项研究预测,现在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和工作的更动将会达到6-7次之多。这些情况表明,一个人一辈子固定在一种岗位或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时代即将消失。我国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也产生着同样的变化。社会成员正自“单位人”逐渐走向“社会人”。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熟悉的社会现象。
社会人员的这种就业需求也必然对职教的目标和内涵产生影响。
(三)美国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的(NCRVE)在1995年的“关于生计的教育与培训的立法原则建议”中,提出:“美国和其 他工业化国家都正在朝着以学习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单位内部的变化步伐加快,人们工作岗位的流动频繁促使每个人必须随时随地地学习。在以学习为基础的经济中,个人的、企业的和国家的成就取决于勤奋学习、善于学习。
“首先,职业性与学科性内容的结合,旨在使今日的学生或学员获得能适应明日需要的各种理念的充分理解。不能仅局限于职业入门要求的具体技能。”
“关于教育的目标,理论和传统的学科教育或职业教育相比,都更为宽广。它应使学生在完成高中或高中后教育之后获得就业的预备,同时又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的基础,应排除只教某种职业岗位技能的课程。”
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召开世界技术职业教育大会。大会主题工作文件指出:
“基本的挑战是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要求调整、竞争。21世纪竞争的核心是造就一支有生产活力的、灵活的劳动大军。”
“新的全球经济环境要求对技术与职业教育有新的定位,使之更好回应学生、工人和雇员的要求。技术与职业教育不仅是为劳动世界提供培训,而且必须在终身学习过程中造就新一代劳动者。”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对人的工作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工作岗位职业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和发展。所以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要再认识,它已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已扩展到着眼于劳动者整个职业生涯。
二、职业能力的内涵已由狭义的职业技能拓展到综合素质;由单的满足上岗要求,走向适应社会发展。
(二)职业能力的内涵也就是职业能力观。当前,存在着三种能力观。
1.任务能力观
这种能力观将任务或任务的叠加当作能力。在我国当前较为流行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模式的DACUM(Developing a curriculum)方法即为其代表。DACUM方法告诉我们,职业能力是由若干个综合能力组成,每一综合能力又是由若干个专项能力组成。不论综合能力或专项能力,都是由具体的工作任务来描述和规定的。于是能力便成为一系列任务的组合,任务就是能力。按照这种能力观,能力标准就是任务技能清单,能力本位的课程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一系列孤立的任务技能学习包(或称学习模块);能力评价的依据就是直接观察个体对这一系列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这种能力观看不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忽视整体内部的辨证的有机的关系,在哲学上是还原主义。
2.整体能力观
这种能力观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对于有效的工作表现是至关重要的:一般素质是掌握那些特定的、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基础,也是促进个体迁移的基础。因为人们认为诸如知识、分析与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判断力、创造力等这些一般素质,往往能应用于许多不同的工作环境中。显然,这种能力观注重普适性的一般素质,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它对能力所应用的具体工作情景缺乏考虑。而实际上,一般素质都具有工作情景的依赖性。因此,试图脱离工作情景来探讨或确定其教学构架,对职业教育来说,是存在缺陷的。
3、整合能力观
这种能力观力图克服前二种能力观的局限性。它认为应将一般素质与个体所处的职业岗位或工作情景结合起来。它一方面承认能力不等同于任务。能力应是劳动者知识、技能和态度所形成的一种素质结构。它是完成具体任务的基础;另一方面,它也认为这种素质结构总是与一定的职业活动或工作情景联系在一起的,总是通过劳动者在完成特定的具体任务时体现出来的。
英国学者高夫·斯坦顿(Geoff Starton)提出能力结构应是二方面构成:一般素质和对工作情景的理解,二者必须结合,没有前者就不能针对性地体现一般素质,也不能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重组。
整合能力已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
(二)英国学者曼斯菲尔德(Bob Mansfield)认为任务能力观是一种狭义的能力观。这种能力观往往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需要大批适应能力强、具有灵活性的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因而,当前需要一种广义的能力观,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更趋一致的能力观。显然,整合能力观是较为接近这一要求的能力观。也就是说现代社会职教能力观已由狭义的岗位技能拓展到综合素质;由单一的满足上岗要求,走向适应社会发展。
在培训内容主要为再生性技能(技能活动带有重要性质,在各种工作情景运用时,很少有较大变化)时,任务能力观仍是适用的。
(三)职业教育能力观的具体内涵,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而是指综合的称职的就业能力(Competence),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
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等技术型人才。他们的工作环境大都是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他们的工作行为经常是相互联系着的群体活动。而且他们往往是现场技术人员群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而,在职业能力的内涵中,应十分注重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非技术的职业素质,即八十年代处德国企业界提出的“关键能力”。
2.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与外延,处于不断变动中。尤其是高职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变动的速度与力度更为 显著。因而,职教的教学计划不能仅着眼于当前上岗职业能力的需要,应十分注重学生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和具有就业弹性。这就要求教学计划应该保证必须的专业理论,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学习的基础。
3.技术型人才同样需要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工艺流程的革新、加工方法的创造、管理形式变革等都需要这种职业素质。他们与工程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的差别,在于技术型人才是在技术应用领域中体现这种素质,而后两种人才是在工程领域和学术领域中体现这种素质。把技术型人才理解为绝对化的执行型人才,至少是不全面的。
三、现代社会的职教功能是以整个职教体系来实现的,其组成部分各司其责、相互补充、自行衔接;并与普教相互沟通。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现代社会的职教体系是由不同功能的各部分组成。职教体系总体上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与培训二大部分。学历教育主要是以较长的连续时间,系统地培养基层一线的技术型人才。它有二个教育层次即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
非学历教育与培训大致可分二个部份。一部分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任职资格证书为目标的。这种教育和培训时间相对较长,教学安排也较系统。另一部分是短期职业培训,时间较短,教学内容针对性强。前者有资格证书教育、工人技术等级培训;后者有岗位培训、在职进修培训和短期就业培训。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