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地方化和大众化(1)

2017-09-29 03:29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地方化和大众化(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在我国,总体讲对于高等教育是稳步发展的方针,而且主要

在我国,总体讲对于高等教育是稳步发展的方针,而且主要是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尤其如此。怎么积极发展高职教育?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从国内高教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表明,要发展和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与高等教育的地方化和大众化结合起来,可以说职业化、地方化、大众化是高等教育的一个’三生子”。我们要在抓好传统大学的“英才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三生子”,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范围上因人施教地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和才能,两种高等教育各司其职,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促进现代化建设,从目前我国国情看,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三生子”恰恰正是发展我国高教事业的新的增长点。

  (一)国外高等教育职业化、地方化、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现代高等教育发源于西方。西方高等教育走过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程。目前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除了培养“精英”级优秀杰出人才外已经日趋职业化、地方化、大众化,而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几国正走上高等教育普及的道路。

  在西方,大学教育逐步从精英、象牙塔教育走向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结合。大学也从只向贵族、神职人员开放逐步向民众开放。为了广大民众能较好地接受高等教育,美国在1901年创办了“初级大学”,帮助学生为接受大学高年级教育作好准备。另一方面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大学内也逐渐出现了大量“职业性”学科的专业?[2]特别二战期间和战后,由于军事技术的需要和战后经济恢复的需要,社会出现了两种需求: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需求和民众(包括大量退伍军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两种需求,一方面大学设置不少职业性学科的专业并扩大规模,另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进入初级大学并与之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新型的“非大学”类高等教育机构,在美国、加拿大叫社区学院?[3,4]]在英国叫Polytechnic[5]在德国叫Fachbochschulen等等?[6]所以二战以后在高等教育阶段也逐渐孕育出两类高等教育了。

  职业化的高等教育,其内容的职业性和技术性最强,其帮助学生就业的目的性也最直接,因而它最能满足广大民众的高教需求,显然职业化的高等教育是最大众化的。同时它为地方服务的功能也是最强最直接的,而且它面广量大,任何一个中央政府也难以包办,所以在西方,这类高等教育大都是由地方政府、社区所投资和管理,可见大众化的高等职业教育也自然是地方化的。所以说这类高等教育在西方以其培养目标的职业化、管理的地方化,对象的大众化成为三位一体的模式,可称之为高等教育的“三生子”。

   美国社会大学的大量出现和快速发展丝毫没有影响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等著名大学雄据世界一流的优秀杰出人才,同时也培养出更大量的应用性人才,而且每年还从大众化的“非大学”类高等教育中招收了相当数量的学生再深造。金字塔当其高、尖到一定程度就必然要求加大加宽大众化的基础。在宽厚的大众化的基础上涌现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出一批优秀杰出人才甚至诺贝尔奖级人才是再也自然不过了。西方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他们审时度势在发展改造传统大学的同时及时满足社会对两种高等教育的需求,及时把高等教育推向职业化、地方化、大众化,不仅保持了在科学技术领域 的世界领先地位,还保证了社会和经济的先进发达地位。分析看来,这是它们做到了在全社会的广度上因人施教、因才施教,充分满足人民的高教需求,两类高等教育各司其职,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使各种需求各得其所,从而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为现代化作出了战略性的贡献。

  (二)我国高教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经验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主要是学习和基本照搬前苏联的培养模式,其特点之一是专业中的学科教育和职业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7]它们的直接培养目标就是某岗位的科研人员、教师、医生、工程师、领导干部等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在教学中学科知识能力的训练和职业岗位的实习并重。这种模式有其好的一面,但由于各种原因在我国越来越走向了三脱离――学校脱离社会、理论脱离实际、师生脱离广大群众,从而与当今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于是随着经济的改革高教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改革。

  1978年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国策。此后各地经济很快得以恢复,特别在原来基础较好的发达地区更是抓住机遇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当时在这些地区普遍出现了“人才饥饿症”――社会最广泛需求的人才得不到满足。同时由于高考的恢复,在这些地区又出现了“高教需求热”――由于招生规模的限制,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合格高中毕业生进不了大学。在这两种需求推动下,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苏南于1980年首先应运而生地诞生了中国的“非大学”类普通高校――市办职业大学。紧接着几年内全国各大中城市相继创建了百来所这种类型的高校?[8]可以说市办大学从一出生就是高等教育职业化、地方化、大众化的“三生子”,大大满足和缓解这些地区的两种需求,为这些地区人民素质的提高和加快现代化进程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传统大学在改革中逐步明确了大学教育要“为经济主战场服务”,要“发展科技产业”,要“培养应用性人才”。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出现和 高等专科教育的改革使传统大学更明确了大多数的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一定要以培养生产、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性人才为主,而专科更是以培养一线和基层的应用性人才为主?[9]最近又明确了“硕士生主要是培养应用性人才”。所以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也在“职业化”,随着规模的扩大,大学也更广泛为民众开放。另一方面,随着国务院的机构改革,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教管理地方化的步伐也在加快,中央直属高校越来越少,高校由地方统筹和管理更紧密,直接为地方服务的观念愈益明确、措施愈益加强。可见许多“大学”类高校也日趋职业化、地方化、大众化。

  与此同时,传统大学的“精英教育”以培养优秀杰出人才的那部分工作不但没有削弱,相反得到了重视和加强。国家人事部门组织了“人才百千万工程”。高教部门提出并得到国务院批准制订了创建世界一流水平大学和培养距世纪优秀杰出人才的“211工程”也正在实施?[10]前不久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活动中明确提出“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是的,我们既要有高等教育的“三生子”,也必须要有若干所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发达国家不谋而合。高等教育发展的依据是人才需求和高教需求。这两种需求相应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培养优秀杰出人才的精英教育的需求,一方面是输送最大量应用性人才的职业化、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求。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才也进入市场,中国独生子女一代已进入高教年龄,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热的出现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对这种需求我们没有理由拒绝或抑制。我们发展高等教育不能只顾英才不顾大众化,更不能以牺牲大众化来培养优秀杰出人才。何况,今天也完全有可能在加强英才高等教育的同时也积极发展地方化、大众化的高等职业教育。

  (三)发展高等教育 “三生子”的几个误区

  怎样满足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发展高等教育的增长点在何处?“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的方针应该怎样正确理解?我们认为“稳步”是指精英高等教育,即它们应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向世界一流大学冲刺,培养一批跨世纪的优秀杰出人才,在这个前提下适当扩大规模。“发展”是指高等教育的“三生子”,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满足人民高教需求的主力军,它是发展高等教育的新的增长点,所以要“积极发展”,这也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趋势――由精英到大众化到普及。

  但是当前在发展高职教育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观念和政策上的误区。

  首先一个问题是我们现在发展(在部分地区)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是否太早太快了?有些同志列举了大量数据表明文革以来我国高教规模成十倍增长,已经够快的了?[11]但是我们还应该用现代化标准中的教育标准来衡量,用人民的高教需求的标准来衡量。每年高考的“黑色七片”竞争,“应试教育”的弊端,每年100余万高中毕业生的出路,这些社会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不能只从“精英高教”的眼光,只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办高等教育的模式标准(经费、专业、水平、毕业生分配等等)来看高等教育。相反,我们现在发展精英高等教育倒有点太急于求成太图快了。以“211工程”说,最初希望建设100所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后来感觉太快太急了改为重点建设100所大学和一批专业?[12]现在实际上也仅仅从重点资助若干所大学和重点建设若干个项目开始。这恰恰说明“太快”是不行的。横观世界各国重点大学、一流大学也不过几所,即使美国也不过十几所、几十所而己,而我国现在几乎所有本科大学都以“一流”的标准在努力。当然力争上游的精神不可缺,但作为发展方针是否恰当呢?反过来,对于发展高等教育的’三生子”倒是顾虑重重、瞻前顾后、缩手缩脚,以至决策迟疑、政策不配套,所以步履维艰。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新世纪高职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