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研究(1)(2)

2017-09-29 05:42
导读:(三)职工大学 这类高校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组建初期,以行业为背景,从生产一线抽调一批高学历和专业技能较强的技术人员担任教师,专业和课
    (三)职工大学
    这类高校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组建初期,以行业为背景,从生产一线抽调一批高学历和专业技能较强的技术人员担任教师,专业和课程设置能及时反映行业需求,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过程也体现了职教特色。但随着面向社会办学招生,专业得到拓展,职教特点大为削弱,不少成了纯粹学历教育。目前已有很多改制为高职学院。
    (四)职业大学和地方大学
    20世纪80年代,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的中心城市建立了一批职业大学和地方大学。当时采取走读、收费、短学制、不包分配、择优推荐的创新政策,后来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在办学形式上,实行长、短学制并举,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与职后教育并举等多种形式。由于管理体制的地方性,其与地方企业结合紧密,职业性特征明显。现大都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少数发展成为职业教育的本科院校。
    (五)职业技术学院
    20世纪90年代,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大量应用性人才的需要,在国务院《关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实行“三改一补’’政策的推动下,一大批专科学校、成人高校、中专和部分本科院校申办改制成高职学院。
    发展初期,因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认识不清,国家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视、投入不够,高职院校大都沿袭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本位的思想,并把“专升本”作为一个目标,片面追求课程的系统性、理论性,厚基础、宽口径,把高职教育办成了“本科压缩型”。
    随着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扩大,高职院校逐渐转变观念和认识,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教学基本达到1:1。特别是2004年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以就业为导向转变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后,高职院校开始了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有些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式,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上做了有益尝试。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国内高职人才培养内涵的动态变化
    (一)教育层次由专科向本科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基本形成了中技、中专、大专和少部分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组成的职业教育体系。职技高师类院校和部分承担本科职技人才培养任务的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级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办学思想由学科本位向就业导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
    进入21世纪,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淘汰了大批传统产业的劳动者,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操作能力成为择才的重要条件,这催生了对高职教育办学思想的重新认识,以就业为导
 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发展高职教育的办学思想成为共识。
    (三)办学方式由“封闭单一”向“开放多元”转变
    从办学体制看,20世纪70年代以前是单一的政府财政拨款办学,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八九十年代后产生了一批企业集团、私人投资的职业院校,高职办学主体趋向多元化;从学制上看,形成了由三年制为主,二年制、“3+2”等多种学制并存的局面;从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过程来看,形成了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参与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企业录用优秀毕业生的产学合作培养模式,以及引进国外先进教学手段和技术的“国际合作模式”,实现了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过程的多元化。
    五、国外高职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职业的导向性
    社会用人单位对某一类人才的需求以及对其职业能力(或技能)的要求会因时、因地和技术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及时顺应职业变化,才能使毕业生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而顺利就业。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教育主体的多元化
    要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就业的有效衔接.必须引进社会资源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应坚持学校和行业、专业团体及企事业用人单位共同商定的原则.确立贴近社会需要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三)培养目标多样化
    高职院校各专业应根据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际需要和专业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可以是职业岗位需要的“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应用技术型(或职业型)人才”等。
    (四)加强职业能力的整合
    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此设计、开发课程,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把高职学生培养成具有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合格人才。
    (五)突出产学结合的实践性
    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取决于企业的参与程度。产学结合程度紧密与否,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不同专业类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需要不同方式的产学结合模式,以落实教学内容,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六)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以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适应岗位需要为原则设计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内容,不仅要有与职业能力相关的急需、够用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培养学生创业和拓展能力所需的适用性知识。
    (七)人才质量评价的社会化
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建立起由产学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及行业团体和能力鉴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监控体系。
 
[参考文献]
[1]鲍宗豪。科学借鉴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促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4).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EB/OL].中国高职高专网,2004-12—03.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高等农业职教人才培养对策研究(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