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研究(1)
2017-09-29 05:42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中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研究(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发达国家高职人才培养多围绕满足社会需求、促进
摘要:发达国家高职人才培养多围绕满足社会需求、促进就业和培养实践能力而发展,强调以为保障,以社会监控为手段。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沿革,内涵也随之变化。借鉴域外经验,我国高职人才培养应坚持职业的导向性,突出产学结合的实践性,加强职业能力的整合,遵循教育主体多元化、培养目标和模式多样化、人才质量评价的社会化等原则。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就业导向;实践能力
一、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一)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模式坚持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学为辅的原则,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双方共同担负人才培养任务,国家出台法律保证其实施。其培养目标为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高级职业人员,教学或课程安排分为两个阶段,在两个学习阶段均实行严格的国家考试。
(二)美国的“渗透型”模式
以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读交替为原则的美国职业教育,是以培训合格劳动者为目标,学校与工商企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开展的合作教育。广义的职业能力和志趣是其首要的培养目标,突出以学校计划组织为主,从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现实出发,一般采取工读轮换制、半工半读制、劳动实习制、全国劳动和工余上课制等方式。
(三)英国的“工读交替型”模式
也被称为“三明治”模式,具体实施方式是职业学校与工厂实习时间各半。分为3个阶段:学生中学毕业后,先在企业工作实践1年,接着在学校里学习完2年或3年的课程,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1年.即所谓的“1+2+1”和“1+3+1”教育计划。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日本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企业办学是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的一大特色。大企业兴办的“工学院”既为自己培养急需的专门技术人才,也为客户提供技术培训。在企业技能培训与学院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明显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而且学校的教学多半是利用工余时间,其特点是重视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2002年日本又建立于旨在推行知识成果创新、产权保护、产权应用和人才开发战略的产学官协作体制。
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一)以社会需求为宗旨
战后前述发达国家完成了经济恢复,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在企业现代管理制度激励下,尤其是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使得生产一线急需大批较高水平的技能型、技术型实用人才及管理人才。企业对应用性人才需求迫切,并希望在较短期限内速成就业,而衍生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势,一批重视实践教学、突出岗位能力培养的职业院校纷纷成立。
(二)以产学合作为机制
前述4种模式都是以学校和企业(行业)共同培养为基础,建立起“双向参与、双向互动”的运作机制。如“双元制”是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开设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课程。“渗透型’’是和可能提供相应的实训场所和报酬的企业签订合同,确定学生的劳动任务、职责、时间等。“工读交替型’’是学生先做企业员工,后进学校学习。日本则是企业直接办学培养所需高技能人才。
(三)以实践教学和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都占较大比重,注重课程的职业功能性。如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普遍开设工读交替的“三明治”课程。德国一般用 2/3时间在企业培训,其课程设置侧重学生实习和实验训练,理论和实践教学交替进行。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四)以政府立法为保障
美国政府在1982年制定了《职业训练合作法》后,1988年又颁布了《美国经济竞争力强化教育、训练法》。1990年的《珀金斯职业教育法》还明确规定了州职业教育训练实施的具体标准和评价方法等,使社区学院与当地企业都建立了协作关系,实行名副其实的“合作教育”。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推出了《职业教育法》、《职业促进法》、《实践训练师资格条例》、《青年劳动法》等一系列法规,明确了企业承担实践教学和配备合格的实践训练师等责任。而日本设有专门组织机构,如产学恳谈会,负责将企业界对人才需求反映给学校,加强产学合作。
(五)以社会监控为手段,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发达国家一般采取社会参与评价的方式监控人才培养质量。如德国由企业、学校、工会和行业代表共同实施,美国由工程技术评估委员会制定评估标准,加拿大由合作教育协会制定标准,澳大利亚和英国由行业协会制定培训计划和标准。发达国家中的专业协会或专业团体已担当起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责任,形成了学校对教学质量负责,企业和社会专业团体等提供专业指导和知识更新,内外统一、相互促进和约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三、国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机构沿革
(一)高等专科学校
此类学校是建国以来为满足经济建设迫切需要而举办的,是在本科教育指导下和以本科院校教师为主体建立的,因此可看作是一种标准压缩型的本科教育,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实验性教学。现在多数已升格为本科院校,少量归人了高职院校范畴。
(二)劳动大学
1958年,根据中央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要求,在全国各地相继创办。作为一种半工半读、勤工俭学性质的专科学校,它实行学习与劳动相结合,政治与业务相结合,并建立了一些与教学相适应的生产基地,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结合的一次有益尝试。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