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基于现代课程观的高职课程改革(1)(2)

2017-09-30 01:06
导读:(三)课程结构注重模块化 模块是为适应职业群需要将课程内容或多种课程分别编制成在深度、广度上有差异的知识、技能结构单元,它能涵盖一个职业群中
   (三)课程结构注重模块化

    模块是为适应职业群需要将课程内容或多种课程分别编制成在深度、广度上有差异的知识、技能结构单元,它能涵盖一个职业群中的几个相关职业。模块的设置一般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组织内容。通常,根据市场需求,一个专业可设置几个模块,模块之间既有差异,又有联系,可以进行灵活变化与组合。课程模块化有助于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有助于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和未来需要自由选择,或对模块做适当增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增强学生对职业的适应性,体现出课程结构灵活性、多样化的特点。如,在课程体系中设计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条主线。按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进行模块划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推进,这样既促进了基础理论的学习,增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利于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我国引进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双元制核心阶梯课程、MES技能组合课程,均使用了模块化手段。高职课程模块也可按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实践模块、选修模块加以构建。

    (四)课程实施注重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各方面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现代课程观更多地关注入的发展以及适应这种发展的自主学习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的本质在于体现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需求的使命,以及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

    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任何教学体系推进过程的关键,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尽可能通过他们所准备好的考试。所以衡量一个教师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所教的学生是否有较好的平均分,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尽可能认真地备课,给予学生更清楚和更广泛的信息,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已经学过的内容。可能只是很少一部分是整个班级所共同需要的,而一部分需要更多或不需要的学生则收益很少。现代课程观认为,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相对独立地学习,教师的角色从一个信息的给予者转变成为一个学习的管理者,由于主要的教学目标变成了为学生开发今后工作中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讲演者,而必须是:(1)提供学习信息;(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帮助、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4)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的角色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可能会难以胜任这个角色的转变,学校要对教师进行教育及培训⑦。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教育”定义由原来的“教育是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修改为“教育被认为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及持续的交流活动”。按照这一新定义,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和伙伴。但是,这一转变并非意味着教师的地位与价值的弱化,相反教师的作用和责任更加重大。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加全面和高水准的要求。

    2.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以成组的方式(班级)接受教育,他们扮演的是被动的接受者。但在综合职业能力教育模式中,因为要对自己的学习负有更多的责任,所以这些学生会逐步增强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在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发源地的北美地区,普遍采用自我培训与评估教学法,其特点是学重于教。学生们成了积极的学习者,他们必须更自觉、更自律地学习,并使学习更快捷、更有效,学习的成功与否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意愿和纠正错误的能力,指导教师只负责给学生提供他们自己所选择的学习材料和训练准备。学生们不再等待教师为他们安排好一切,而不得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他们想要的东西。

    (五)课程类型由注重显性课程到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并重

    在现代课程观中,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是两个相对应的范畴。所谓“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这类课程是根据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的教学计划而制定的,是“正式课程”。所谓“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类课程是非正式的,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⑧。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后者是无意识的、无计划的。现代课程观认为,隐性课程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课程,只有使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的统一,才能共同构成课程的完整的概念。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广泛存在,主要包括下述几个层面:物质层面,如学校建筑、校园环境等;行为层面,如学生间的交往、师生关系等;观念层面,主要有办学方针、教学观念和校风等;制度层面,包括学校的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以及班级运行方式等。笼统地讲,学校的各种讲座、社团活动、课外阅读、校园环境、教师人格影响及专业教育中贯穿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等都属于隐性课程。“如果说显性课程主要体现人的认知结构的话,那么隐性课程主要体现人的人格结构和价值体系”⑨。为了谋求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和谐统一,需要创设宽松、真实、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情境,以尽可能减少隐性课程的负面影响,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总之,高职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以上内容,其中还有课程评价问题。高职课程评价同样有它的复杂性,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再赘述。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高职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还有一些重要.因素,如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学校制度层面、物质层面的保障等都会影响改革的结果。对教师来说,教师参与课程改革,能增强他们对工作的关注程度和满意程度,对课程实施的执行情况也会得到改善;对学生而言,将会提高他们对课程的直接兴趣,促进学习成功,也为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基础,教师和学生的潜能、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等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更好地发挥,从而形成课程改革的良性循环。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因素也必须在实施课程改革时给予充分的考虑,以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

 

注释:

①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4,1

②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177

③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6

④⑤⑥郑晓梅.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3,19

⑦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15

⑧钟启泉.现代课程论,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182

⑨陈奕君.高校潜课程的特点与功能[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91

中国大学排名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BTEC教学模式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