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基于现代课程观的高职课程改革(1)

2017-09-30 01:06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基于现代课程观的高职课程改革(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不同的课程模式都有不同的课程观作文支撑,而

  摘要:不同的课程模式都有不同的课程观作文支撑,而不同的调和观会影响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本文试图从现代课程观的视野探索高职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对课程体系、课程模式、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类型等改革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关键词:现代课程观;课程改革;价值取向;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观是人们源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技术学、教育学、课程论等方面的原理或主张,进而形成对于课程的基本观点或一般看法”①。简单地说,课程观就是人们的课程理念或课程价值取向。对课程概念的认识代表了一定的课程观,取不同的课程观会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结果。

一、现代课程观

    传统课程已经很不适应时代发展对培养人才素质的要求,与社会发展形成了明显的矛盾。社会发展需要课程有新的突破。由此,教育家及学者们对课程开展了积极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课程理论。这些课程理论从不同的侧面强调一个核心,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如美国以反对传统教育著称的进步主义教育,强调课程不是使学生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而是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展。美国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课程,主张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认知发展的经验,又能促进学生的情意(情感、情绪、感情)发展,尤其重视情意发展,促进学生成为“自我实现的人”。由于学习是以内部的动机为基础的,因此课程必须与学生的要求、兴趣、爱好相适应。要通过课程来发展学生的情意和态度,而不仅仅是发展学生的认知,也就是说,课程内容的标准并非只是其知识性,更应该注重如何去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惟有认知、技能和情意相统一的人,才是人格健全的人,才能成为适应现代高科技社会的人。

    在这样的课程理论的背景下,现代课程观提出了自己的课程概念,认为: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应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课程不只是现成的教科书,而应该是教育者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教师即课程研究者、设计者、实施者,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和需要设计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提供者,而不仅仅是课程知识的接受者;课程设计应保持学生、社会和学科之间的动态平衡②;课程模式应把现代的科学、技术、文化的成果更完整地、及时地反映在学科的结构之中③。

现代课程观的确立,不仅是对传统课程观的深刻变革和重大飞跃,更是为当代各类学校的课程改革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高职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在现代课程观的基础上,现代职教课程专家对课程作了如下定义:所谓课程,就是“学习者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结果所接受的一系列学习经验,这种学习经验是由一定的教育与社会经济背景所决定的”,我们可以把高职教育的课程理解为:某一专业教学的总体方案、实施过程及其学生所接受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系列经验。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正经历着深层次的变革,随着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等“以人为本”的观念的确立,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备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而且还必须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伦理,能用平常心去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失业现象,面对新知识、新技术含量的急剧增加与变化,用终身化的教育思想、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去对待和迎接现实的和未来的职业生涯。高职教育给予学生的“一系列经验”应该是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为胜任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技能和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文化知识、经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作为“培养人的蓝图”的高职课程改革应努力追求课程目标的实用性和发展性相结合。高职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大致可分为“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以及“表现性目标”取向三种形式④。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重在“实用”,首先要具备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高职课程目标的制定是为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这种行为能力正是“行为目标”取向的追求所在。“行为目标”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它指明整个课程活动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学生应该做什么,要达到什么程度,都有具体的阐明,其关注的焦点是高技能。“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生成的课程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⑤。“生成性目标”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所以“生成性目标”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它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程性。“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当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个性充分发展的时候,他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具体行为表现及所学到的东西是无法准确预知的。“表现性目标”关注的是学生在课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的首创性,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⑥。由此可见,“表现性目标”取向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精神以及人格陶冶等方面比较适宜。就高职教育而言,“行为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生成性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表现性目标”则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探究能力以及职业道德、个性品质、个人发展等综合素质。传统的职业教育大多采用的是“行为目标”取向,但在现代课程观的视野下,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点应立足于学生综合能力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所以,高职课程应体现出这种追求,在课程目标的取向上要注重实用性和发展性相结合,注重“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相统一。

三、高职课程改革的重点

(一)课程体系注重整体优化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门科目在课程体系中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着的,客观上,每门科目都不同程度地对其他科目起着基础、延伸、扩展、融合等作用。课程改革必须从整体出发,在实现整体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明确每.门科目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从而确定它在课程结构中的主次、性质以及科目的增减、内容的删选和学时学分的多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不仅能够克服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叠,减少课时数量和课程门数,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而且能够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应尽可能使课程的功能取向和整个系统的取向一致,通过各门科目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发展达到课程体系的最佳状态。

    为实现整体优化,课程体系需经合理排序。因为知识与技能均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一些理论课又必须在一定实践基础上才能进行。国内外不少学校在确定教学内容后,常制作“各课程内容的逻辑结构图”以决定教学进行的路线。这样,既可以使教学以合乎知识和技能内在关系的合理途径进行,又可避免重复和脱节。要打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老三段”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按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块进行设置,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一体,突出课程的专门化、综合化和职业的定向性,以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构建高职课程体系。

    (二)课程内容注重知识技能的综合化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而技术能力通常具有综合化的特征。因此,高职课程也应是一种综合性结构。同时,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频繁变化,对就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职教育必须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创新能力、开拓精神的养育。高职课程应立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精选职业社会必需的知识、技能、规范,妥善处理知识、技术、能力、理论性与职业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其间恰当的平衡。综合化课程内容要选择与专业核心要素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点,把原来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重新调整,打破学科体系,将某些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内容重新组合,搭建新的内容框架构成一门或一类新的课程,整合后的课程要充分体现内容的先进性以及技能操作环节上的时间保障。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BTEC教学模式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