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高职生源的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呈现多样性和一定的层次性,分类培养是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高等职业院校探索以“分类招生、分层教学、分流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分类培养”教学改革实施策略,逐步建立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分类培养 因材施教 策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近年来实现了超常规发展,为顺利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随着高职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组成及生源质量也区别于以往。总体而言,高职生源的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呈现多样性和一定的层次性,这促成了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多样化,因而学校无法顺利组织和实施统一的教学活动。如何很好地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提高,全面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为此,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开展以“分类招生、分类教学、分流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分类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即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按学生这个主体来设计教育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学生优势特长、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性。
一、强化教育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理念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全面培养合格的素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应该积极回应家长的教育愿望与教育投资,提供给学生真正需要的教育服务。要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学得二技之长,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选择,让学生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和专业方向。首先要淡化专业意识按大类录取,再根据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和情意特征等方面个体差异,按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水平的高低和素质潜力、兴趣特长,将学生分成A、B、C三类,对各类学生分别制定切合他们实际的目标,并为每类学生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分类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应用技术研究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使广大学生在“职业教育”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保持其“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本质特性的前提下,将个体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差异转化为专业技能、专业方向的侧重点的区别以及专业特长的各有千秋。
中国大学排名
二、改革教学管理模式,稳妥实施分类招生、分类教学、分:流培养方案
为保障“分类培养”教学改革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形成清晰的改革思路,积极改革教学管理模式,稳妥实施分类:招生、分类教学、分流培养方案。
(一)正视学生个体差异,进行科学分类定位
着眼差异,分类定位,通过考核和适当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定出切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按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水平的高低和素质潜力、兴趣特长,我们将学生分成A、B、C三类,对各类学生分别制定切合他们实际的目标,分类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技术研究型人才(A类)能比较扎实地掌握本专业比较深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既可以进入高一缴学校深造,也可以直接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技术应用型人才(B类)具备与本专业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技能型人才(C类)能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非常熟练的生产技术操作能力、一定的生产现场技术指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合理分类的前提是必须淡化专业意识按专业大类或系招生,这样可以进行区分的对象的数量才有保证。这既是出于教学效果和办学效率得以提高的需要,也是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分类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
鉴于高职生源的种类很多,各地区的高考试题和评分标准不尽相同,新生人校之后应组织摸底测验,以对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进行客观的评价。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