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5、教学方法上,要处理好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关系;要恰当地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把讲授的重点由单纯讲知识本身转向同时讲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法,注重“双语教学”应用;同时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6、教学效果上,应考察理论和实践环节考核方法指标,国家精品课程应在考核方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考核方式、方法应科学、适用、灵活、多样;考核的重点,除了“三基”内容外要着重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全程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能真实反映高职高专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水平。
三、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今年是教育部首次启动精品课程建设,运行一年来成果显著。各高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创新。辽宁省评出100门精品课程,全国评出151门精品课程。作为自始至终都在关注并亲自参加了精品课程建设的一员,我感到这项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1、评审环节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国家精品课程应在省级精品课程基础上产生,省级精品课程应在校级精品课程中产生。这种三级制在专家的严格评审下确实能够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国家精品课程”也名副其实,成为全国同类课程的示范课。制度是规范的、严密的,然而执行的结果却是苍白的、无力的。在报到国家级精品课程评选的上千门课程中,有的课程质量很差,甚至不如某些校级精品课程。追究原因,一是因为校级精品课程的评选出了问题。校级精品课程的产生是基础性工作,它的成功与否决定了以后两级的评审专家是否作无用功。只有在校级领导重视,全校教师普遍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的前提下,才能真正产生本校范围内出类拔萃的课程。然而有的学校报送的精品课程是缺乏竞争机制的,不但没能选出最高水平的课程,甚至连主讲人行为都是被迫的。二是省级精品课程的评审环节欠缺。有的省没有按照教育部的规定组织专家对各校报上来的精品课程进行认真评审,而是由一个或几个人草率决定,致使有的优秀的校级精品课程却没有机会参加省级精品课程的评选,有的优秀的省级精品课程却没有机会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评选。三是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评审工作需进一步完善。“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评审至关重要,只有在本课程或本行业的专家认真评审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然而在2003年11月对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评审过程中,一位专家需评审一、二十多门课程,而且涉及到不同学科、不同行业。隔行如隔山,外行专家在评审本行精品课程时,水分有多大可想而知。因此可能造成表面功夫不错而无实质内容的课程被选入国家精品课程。这样选出的国家精品课程在向全国高等学校开放时,必然会经不起推敲,有损于国家精品课程的光荣称号。
2、文字材料准备的问题。
在报到教育部参评的各门课程中,材料的提供五花八门,缺乏统一性、规范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佐证材料不充足。精品课程报送的材料中有关课程负责人的教学科研成果及其学术科研成果,有的老师列出了很多著作、立项、文章等研究成果。但用什么来证明这些成果都是真的呢?最好配有书名、目录等佐证材料。至于报送的实训、实践课的材料,多数课程都是用文字来描述何时何地学生参加何种实践活动,我觉得这是没有说服力的,最好配以照片或其他方式的佐证材料;还有校内外专家对参加评审的课程的评价,也应该有足够的佐证材料,而不应只是由课程主讲人以第一人称的角色来说明。第二,材料组织得粗糙。有的课程的所有材料中,前后部分的内容衔接得不自然;有的课程的所有材料的每一部分都只有两三行字,可谓“言简意赅”,大有应付差事之嫌;还有的材料错别字“不断露峥嵘”。
3、录像实况的问题。
实况录像在上报材料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通过它对教师和课程的评价是货真价实的。录像实况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讲教师的素质。高职高专的学生大多是本科院校的漏子,他们的能力和素质都比本科生差。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更高的职业素质才能驾驭课堂、传道解惑。因此教学方式应该用“互动式”代替“填鸭式”,这正是高职高专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显著特性,能否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互动性”除了取决于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还取决于实践教学程度的把握。“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高专教学的主力。教师传授的知识要以“必需、够用”为度,关键是实践教学。把精彩的案例因地制宜地、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吸引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根据现场录像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评选的课程中,缺乏互动性、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对学生是否掌握课堂知识的检测环节,而这恰恰是高职课程与本科课程不同的关键所在。二是录像效果不佳。通过录像展示出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全方位的,既有老师的形象又有学生的配合,既有远距离镜头又有近距离特写,尤其对于多媒体屏幕上的文字和图表的处理,应远近适当,疏松有别。然而,在去年报到国家级精品课程评选的课程中,有的课程录像效果较差,不是学生的镜头偏少,就是板书和图表没有及时拉近,致使评委看不清板书内容,只闻其声,不见其行,影响了参评效果。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刚刚起步,存在问题在所难免,相信在以后的运作过程中会不断完善。他不仅对各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为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机遇。我们会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为提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培养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