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1)(2)

2017-10-01 04:11
导读:三,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岗位培训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是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以适应社会各行业对高素质的劳动者
 三,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岗位培训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是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以适应社会各行业对高素质的劳动者的需求。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在城乡劳动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只占2%,新成长的劳动力中,有30%在就业前没有经过任何就业培训。在现有的8000万青年工人中,实际水平达到高级工的只占1%,中级工只占10%,初级工和不具初级工的占8%以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达不到生产岗位的要求,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虽然有一定生产经验,但实际技术技能根本达不到他们的技术等级。对此,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应服从大局,服务大局,大力发展以培养就业技能为主的职业培训。当今社会所需的人才是知识型、智能型、高新技术型人才。因此,所培养的人才必须由书本型、经验型向知识型、智能型、技术应用型转变。具体说,通过培训主要提高以下几方面素质:

    1.具有获取知识、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具有技术扩散和应用的实践能力。技术进步的规律表明,技术扩散对于生产力发展的贡献远远大于技术革命,技术扩散的成本低、见效快、效益高。而技术扩散要依赖于一大批掌握、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培训学员使之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努力开发人力资源,是现代职业培训的根本目的所在。

    3.具有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

    4.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

    四,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网络

    1993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适时提出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高职院校应用好国家政策,争取各行业部门的支持与指导,在高职院校内建立完善相应机构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管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强对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核的质量监控和管理。

    要建立相应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在高职院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面向全体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使大量在校的高职生获得各类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实现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学校向社会开放,面向社会人员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五、以市场为导向输送社会需要的适用性人才

    学校人才培养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为社会输送人才,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1.统一思想,提高对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正确择业。

    3.开拓市场,建立就业基地。首先,我们要提前做好毕业前的准备工作,作好生源的统计及毕业生推荐表的填写工作,并组织有关人员对人才市场进行调研,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条件和保障。其次,注意信息的收集,不失时机地抓好每一个机遇。要十分重视需求信息的获取与发布,重视网络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实现多渠道就业,在不断扩大和稳定省内市场的同时,向省外延伸,给学生多种选择的机会。再次,坚持面试,诚实守信。用人单位到学院挑选毕业生,无论多少,坚持用人单位对学生进行面试、考校,并向用人单位如实介绍学生的情况,我们既要坚持对用人单位负责的原则,又要对学生负责,尽可能多地把优秀的学生推荐出去。通过用人单位对我院的信任,和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不断扩大、巩固就业基地。第四,每年召开用人洽谈会,密切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通过洽谈会了解企业的需求信息,反馈毕业生的使用信息,探讨学院的专业设置和发展。要本着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的原则,与新老用人单位保持着密切的院企合作关系,保证学院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以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底蕴,走高职教育内涵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