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盲目扩大规模,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现今高职院校师资数量不足,师资质量也参差不齐,高职教育不但强调教师扎实的理论基础,也强调追随学科变化的更新能力,特别重视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
三、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完善高职教育体系
一方面;高职教育要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协调发展。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发展速度等均应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进步、人口变化、文化嬗变相一致。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要抓住国家经济起飞的战略机遇期,急而不躁,扩而不乱,提升层次,迎接科技革命、生产力进步的每一次召唤。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应与普通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架设职普沟通的立交桥。若从职业教育促进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这一最一般意义出发,高职教育完全可以沟通学术教育和技术教育,构建教育体系的百花园。
因此,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应眼睛向上,进一步培养适应生产力高移的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高级人才;也应该眼睛朝下,培植培育初、中等厚实宽泛的人才储备,形成合理的高职教育人力资源金字塔结构。同时,由于高职教育直面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就业,所以也应积极鼓励和确保技术能手、尖子等一少部分人去攻克科研难关,结合工作实际,积极从事理论创新、技术创新。这样的通道畅行无阻,才真正实现了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内抓质量,外重联合办学,构建高职教育新的起飞平台
高职教育应借助现有政策扶助的东风尽快提升
自身办学质量,走一条内涵发展的路子,在专业设置、教学手段、课程开发、教学管理等方面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以真正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有技能专长的高等教育毕业生。高职教育还应联合或引导外部合作伙伴,诸如一些大型企业及社会力量,获得它们的对口支持,争取多元投资,结成办学—利益同盟关系,达成人学—培养—就业全面合作局面,以利于高职教育在市场引导下,夯筑新的起飞平台,形成良性循环,发展壮大,淡化政策扶助的影响。
(三)深化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地方政府统筹力度,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
高职教育应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我国目前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多数是市(地)举办。因此,以市(地)为主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统筹,有利于现有资源的整合,组建高职教育集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减少重复耗损,优化学校布局结构,高职院校也应有一定程度的办学自主权,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招生就业、选择多元投资合作主体等方面都应享有自主管理权限。
(四)强调学历与技能两手抓,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高职教育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历教育不能放松,同时也要强调学生操作技能教育与培训。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强化能力培养,如加强产学研结合;开发宽基础、活模块、能力强的课程体系;学制设置形式可多样化,可实行学分制,延长学制,鼓励学生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再回校修完学业,也可毕业后,继续回校回炉教育,可在学习形式上实行全日制、双元制、夜间制等。总的原则是既能保证系统的文化学习,又能达到相当的职业技能水平。
另外,还要促进学校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鉴定有机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的衔接,鼓励、激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努力培养“双证型”高职毕业生。
(五)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特色的优秀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与效益的关键。高职院校应大力引进或培养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习新兴行业知识,不断进修提高,做到“一专多能”,适应性强、示范性强、带动性强;或积极聘请来自企业的有丰富经验的兼职教师,形成一只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真正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7.
[2]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钱民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4]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孙乃有.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J].高教论坛,2003,(3).
[6]刘晓峰.改革实践 构建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
[7]杨诚德.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J].继续教育研究,2003,(5).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