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隐患及对策(1)

2017-10-01 04:57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隐患及对策(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  要: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但我们仍需充

摘  要: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但我们仍需充分重视其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不利因素。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相关隐患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生存隐患;对策

 

    一、高职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隐患因素

    (一)我国现代工业化还没完成,但信息化经济增长模式已露端倪,高职教育的适应性明显不足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化的生产特点与信息化的生产特点交融互补,反映在物质生产领域,表现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科学和技术进一步发展,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脱颖而出,知识与智力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反映在职业教育领域,表现为传统产业结构中的技术操作性、应用性人才虽然仍占有一席之地,但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大潮更迫切需要大量创新型、智力创造型人才。在近期,我国高职定位于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型人才只能应付目前需求。但当信息化号角越吹越响时,当国民经济增长模式发生重大改变时,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切实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不让人心生忧患:高职能适应未来发展吗?

    (二)行政指令性、政策性扶持力度过大,无法促进高职教育独立地自我发展,高职教育内驱力缺失明显

    当今,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受国家政策波动影响突出。不可否认,当前高职教育显著发展,遍地开花是政策催生的结果。然而,由于高职教育本身缺乏内在发展动力与良好运行机制,因而出现了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追求短期经济行为、专业设置盲目跟风、实训场地严重不足、教学质量极不过硬,但这些院校表面看来却又呈现出泡沫升腾、一派繁荣等现象。前后反差如此巨大,难道是因为这些学校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其发展建设就已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足以吸引众多学子?很显然,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唯一的解释就是,升格后的大专学历满足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而这样的高职院校先天发展不足,后天的教育规划工作又做得不好,本身缺乏形成良性循环的内在推动力。一旦其他类型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相对充足,人们选择接受高等教育更趋理性,难道高职教育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悲剧?

    (三)入学人口数达到峰值后将逐渐回落,生源问题将成为一大困惑

    到2010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将实现第一步跨越,即从教育欠发达国家迈人教育中等发展水平国家。而继续增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不断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依然是新世纪前10年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基本形势。据测算,18~22岁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峰值将出现在 2008年,届时,将有1.25亿左右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数。人们将面临更多的教育机会与可能。相应地,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将从“能就读就行”转向“高质量就读”。如果高职院校裹足不前,无法凸显自己鲜明的特色与优势,势必会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或者被挤垮而淘汰出局,或者箪壶瓢饮,生源严重不足。

    (四)社会的传统观念与认识,阻碍了高职教育的顺利发展

    在我国延续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一直视职业技术为雕虫小技,奇技淫巧。人们尊崇的是“学而优则仕”的儒学思想。历史流弊至今,虽然在国家政策层面树立了科技兴国的战略指导思想,但在平民百姓中间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思想土壤还大量存在。另外,我国现行高考招生将高职高专列在最后批次录取,也客观上强化了普通民众的认识,认为高职院校也只能是最后一个无可奈何的去处。这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初衷相去甚远。

    二、高职教育内部衍变的隐患因素

    (一)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客观需求,高职院校为经济和社会服务功效弱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沿袭的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格局。形成的模式是谁管理,谁受益,办学与管理合二为一。这一管理体制明显暴露着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统筹乏力、效益较低等问题。面临社会客观需求呈现多样化、深刻化、细致化以及变换迅速等时代特色,各高职院校却独自为政,参与市场竞争的行为缺乏严格论证与密切合作,对市场信号反应也不敏锐,形成不了教育合力与规模,也就难以最大发挥其本身的作用与功效。此种管理模式影响至深,客观上必将制约高职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因为市场的汰选与甄别信号逐级放大,人们也许就会舍弃高职教育。最终结局很可能是大部分高职院校逐步僵化、人才培养逐步退化、教育功能逐步弱化,造成国家教育资源大量浪费。因此,积极探索一种多方参与、合作奋进、互通有无、活力无限的高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应是当务之急。

    (二)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

    尽管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大部分高职院校短时期内还处在“谋生糊口”阶段,即处在低级发展阶段,只好倾向于学历教育,把高职教育办成本科压缩教育,旨在先把学生生源稳定下来。再加上各种实训条件的不足,针对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就成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之事。即使考虑到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客观要求,有借口自我原谅一番,但这终究会严重妨碍高职教育健康发展、持续壮大。

    (三)重专业数量,轻课程开发,教学手段及方法落后

    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引生源,很多高职院校追求专业数量的膨胀。对社会热门专业跟风而上,很少考虑自身是否具备开设此类的专业及课程的现实条件。不仅如此,学校缺乏课程论证开发的专业人才,特色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因而无法保证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相当一部分院校教学手段方法落后,造成教学质量低、学生特色不明显、市场认可率低、学生就业困难等后果。

    (四)经费投资不足,发展后劲难以为继

    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较差,设施不足,设备陈旧。由于僵化、封闭的管理体制客观上造成学校与社会、企业脱节,光靠财政拨款,经费投入来源狭窄,融资渠道稀缺,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此问题如不能妥善解决,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进步速度加快,高职教育被拉下的鸿沟会越宽越深。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建设之路(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