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技术路线(1)(2)
2017-10-02 01:52
导读:(二)职业基础知识模块 这是高职生形成完备的专业技术必须掌握的课程模块。它虽然属于理论课的范畴,但与普通高校的理论课是有区别的。普通高校的理
(二)职业基础知识模块
这是高职生形成完备的专业技术必须掌握的课程模块。它虽然属于理论课的范畴,但与普通高校的理论课是有区别的。普通高校的理论课是从学科体系出发,注重理论的科学逻辑性以及内在结构的完整性,在教学实践中把原理的论证和公式的推导置于突出的位置。而高职院校的理论课则突出强调它的职业性,即根据职业分析的结果,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选择理论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虽然也有抽象的概念、空洞的数据,但这些理论知识是经过加工之后的产物,它更加注重教学小逻辑与学科大逻辑之间的统一。因此,这些理论知识普遍偏重于实用理论而非思辨式的“经院”理论。当然,为了促进学生潜在能力的培养,也不能把这些经典科学全部否定掉,其中有些内容还是应该保留下来的。必须努力寻找甚至大胆组合出高效率的课程——用最少的理论课程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当然,此项工作异常艰巨,需要大量教学实践总结。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有助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内容。以此为前提,在10%—15%的课时范围内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基础知识模块的教学。
(三)职业技术能力模块
与职业基础知识模块不同的是,职业技术能力模块可以从职业分析、DACUM表中找到特定的设置依据,因为各专业的职业分项模块一般直接在此类课程模块中表现出来。另外,这类课程模块的内容与技术操作息息相关,因此在实际课程设置中,它往往是与职业训练模块结合进行的,技术能力的课堂学习与技术能力的实战演练共同发展,互相促进。这类课程模块占总课时18%—25%的比重。
(四)职业训练模块
加大职业训练模块的比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一个明显特色,它应占总课时25%-45%~比重。
由于职业训练课程是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把分项职业能力模块具体化为实际应用技术模块的内容。因此,职业训练模块能够直接促进学生就业顶岗能力的提高。
(五)综合能力模块
安排综合能力模块,使学生拥有自己选择和支配一定课程和课时的权利,这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措施。目前,各高职院校的综合能力模块主要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呈现的主要是围绕职业基础知识模块、职业技术能力模块、其他相关专业开设课程。这些课程在促进学生掌握职业基础理论知识、职业技能以及就职方面的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从学生综合素质的长远发展看,这些有限的选修课(综合能力模块)似乎略显单薄。主要是可选科目种类不多、类型太窄,基本限于同本专业有关课程内容。如认为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不能脱离机械或制造专业去选课,而只能选修制造或机械类课程。实际上,应以更加宽广的视阈去重新审视综合能力模块,精心设计选修课内容。现代教育研究表明,人文素养的高低与理工能力的强弱是一种正相关关系。因此,大可不必为理工类学生选修文科类课程、文科类学生选修理工类课程而担心影响正常专业课的学习。况且,学生仅有的这点自主权只占总课时的5%左右。
5种课程模块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门专业的总课程。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所提出的各项课时比例,在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是可以变动的。
三、具体工作——课程模块的进程安排及变式
(一)课程模块进程安排的基本结构
设计课程结构时,5种课程模块并非盲目地堆砌在一起,而是严格遵循人的认知发展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散到系统地进行编排的。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三年制为主,因此在对课程模块进行结构安排时,应以此为范围,以学期为单位进行高职课程模块的进程设计,见表1。
由图可知,一年级所开设的课程主要以公共知识模块和职业基础知识模块为主;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接触职业技术能力模块,同时继续保留公共知识模块与职业基础知识模块的内容;二年级下学期引入职业训练模块与综合能力模块;三年级上学期职业技术能力模块与职业训练模块占据主要位置,同时公共知识模块、职业基础知识模块与综合能力模块在学期末结束;三年级下学期职业训练模块占据主流,同时辅以职业技术能力模块。
这个基本结构与课程模块的比例构成相结合,作为课程大纲的基本设计依据。
(二)课程模块进程安排的变式
课程模块进程安排的基本结构不可能完全适合所有专业课程设计的要求,必须在实际工作中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进行改进,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1.生源不同造成的课程模块进程安排的变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包括两部分:普通高中毕业生与职高中专、技工学校的毕业生。针对复杂的生源状况,应该在课程模块进程安排上把两类生源的人口水平体现出来。即针对普高生源知识理论知识较为扎实的情况,在第一学期适当减少公共知识模块的课时比例,同时争取早日引入职业技术能力模块的内容;针对三校生源技术操作能力较强的特点,可在一年级适当加大公共知识模块与职业基础知识模块的课时比例。
2.专业不同造成的课程模块进程安排的变式
专业的差异始终是困扰课程家的一大难题。仅从1999年5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统计局联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来看,全国目前现有八大类、1838个职业。基于此,课程设计者在课程模块进程安排的基础上,可根据专业大类的不同,适当调整各类课程模块的课时比例和进程顺序。
其一,机械、制造、加工、维修等专业课程模块进程安排的变式。这类专业重在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强调实际动手能力,提倡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许多经验性技能是通过实验、实习获得的。同时,由于职业岗位科技含量要求越来越高,岗位变动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对高职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类课程设计在强调专业技术能力课程模块的前提下,应该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留有一定的学时。
其二,管理、营销、服务、金融等专业课程模块进程安排变式。这类专业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兴产业的产物。因此,课程设计应体现灵活、变通的特色,强调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同时,根据此类职业在社会活动中与各方面接触频繁的特点,其课程设计应当有固定的学时供社会关系类课程模块支配。
其三,文秘、涉外、设计等专业课程模块进程安排的变式。此类专业一般是在传统专业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职业发展的特点而开设的。在课程内容上,既有传统的基础知识模块、技能训练模块,又有现代的技术设备、技术手段和方法、技术思想。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应重视现代理论与传统知识的互补,关键是结合本专业、本地区当前优势进行合理配置。另外,这类职业人才主要从事独立思维性较强、可变性范围较大的工作,因此对于技术理论知识的要求相对其他专业要高一些,可在学时或内容上适当增加此类课程模块的份量。
当然,以上课程模块进程安排变式虽然比基本的课程模块进程结构略显具体,但依然是粗线条、笼统地说明,目的是使实际应用者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因此,在实际的课程设计时,只能是此类专业或彼类专业的相似类型,而绝不可能出现完全一致的两套课程模式,否则便是不科学的。
[参考文献]
[1]瞿葆奎.课程与教材(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述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3]刘春生.职业技术教育导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
[5]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6]刘春生.世纪之交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对策[J]。天津大学学报,1999,(9).
[7]肖化移,黄龙威.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1999,(4).
[8]黄克孝.“多元整合”职教课程模式的理论思考[EB/ OL].1999-12-14. [9]周丽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困境与出路[J].比较教育研究,1999,(6).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