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就业导向的高职经贸专业课程模式初探(1)(2)

2017-10-02 02:02
导读:(二)坚持体现职业教育特征:基础课程突出基础性.强调工具性;专业课程突出实用性,强调针对性的原则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在于“职业”二字,
    (二)坚持体现职业教育特征:基础课程突出基础性.强调工具性;专业课程突出实用性,强调针对性的原则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在于“职业”二字,职业教育的特征表现在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其中职业性是基础,社会性是条件,实践性是途径。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客观上要求与用人单位能力及职责的密切联系;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性,要求与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密切联系;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要求与市场和具体的工作岗位密切联系。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必须体现职业教育特征:基础课程在功能上强调“一般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的适当结合”,突出基础课的基础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按照“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原则,在满足本专业必备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教学内容求宽、求新,为学生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专业课程在功能上强调“以胜任职业岗位(群)要求为目标,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实行课程设置综合化,教学内容实施化”。突出实用、实际、实践、实效,使高职人才的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之间实现“提前培养,同步使用”。在强调针对性的基础之上,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兼顾毕业生对职业变换和职业内涵变化的适应性,凸显合格职业人的培养。     (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构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原则 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其职业方向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适应社会的就业需求,满足学生的就业愿望。因此在进行课程选择和设置时,必须准确把握经贸行业岗位群对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实际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针对胜任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将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再将知识目标分解为“了解——理解——应用”三步;将技能目标分解为“模仿——独立操作——迁移”三步;将体验性目标分解为“参与——认同——领悟”三步;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纳入课程教学目标。这样,就把构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原则落实到课程教学的始终。       三、就业导向的高职经贸专业课程模式框架     依照上述课程模式建构的原则,满足经贸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我院经贸类现有的五个专业(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经贸英语),将课程按照综合基础课、商务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进行重新整合。     (一)课程模式框架图          (二)课程模式框架图分析     1.按照经贸行业“宽专多能”注重实用的要求,以上课程模式框架图所体现的课程体系,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职业岗位,而是面向一个专门的领域行业,各专业有相通的商务基础课程,使课程的导向具有更宽泛的就业范围.体现了就业导向原则。     2.框架图中将课程分为综合基础课、商务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三个层次、三个阶段,理顺了现有课程设置中的逻辑关系。综合基础课程保证了高职教育“高”的性质,给学生以必要的文化基础和理论基础,并加强了文化与专业课紧密相兼的内容,为学生未来持续发展,促进综合素质提高奠定了基础;商务基础课突出了职业教育的技能性、应用性.课程以实务学习和技巧训练为重,加大技能训练学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商务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五门左右的专门化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专注于某一岗位能力的提高,使其结束学业就能实现“零距离上岗”。     3.框架图的课程设置顺应了现代高职教学理念的发展趋势:教学口径加宽,由满足岗位需求为满足职业、行业并顾及职业生涯的需求;教学目标提高,由单一就业目标为就业、升学并重;教学要求扩大,由满足上岗到兼顾职业转变适应性;教学内容丰富.由突出岗位技能到基础文化、专业理论、实际技能并重。     4.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它既要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又要有适度的超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课程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又要有一定的动态性、发展性。这一课程模式框架图,较好地解决了课程设置中的动态与静态要求:综合基础课程、商务基础课程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它是用来保证经贸类专业的基本教学要求和职业的基本人才规格;而专业核心课程可以随着经济的发展要求,及时进行调整,部分过时的课程可以随时删减,一些最新的要求和学科前沿也可以尽早反映在课程中。同时,在前两个阶段学习之后,根椐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还可以增加专门化方向,比如可以开设连锁经营方向、房地产营销方向等,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条件。     5.这一课程模式为“订单培养”提供了途径。“订单培养”一般是在行业基本素质之上,用人单位根据自己的特色,提出个性化要求,学校在完成前两个阶段教育后,可以根据企业的特殊要求,开设专门化课程,将企业的技术要求和企业文化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更方便、更快捷地培养企业所需的专门人才。既实现了订单培养,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保证,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保障,前期的基础学习还为学生接受未来延伸教育,为适应社会变迁和未来多重职业选择奠定基础,更进一步体现出这一框架的就业导向功能。     (三)课程模式框架图运行     就业导向的高职经贸专业课程模式框架图运行分为两大阶段:第——阶段,学生入校后不细分专业,对所有经贸类学生实施综合基础课程、商务基础课程的教学,旨在学生有一个较为扎实的基础和较为宽泛的商务能力;第二阶段,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各专业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依据个人兴趣和外部环境选择专门化课程,这样既可避免入校前由于对专业实质不了解而只看专业名称选报专业的盲目性,又可以根据现实的就业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选择专业,从而使专业的选择能够更加适合社会需求。 就业导向的高职经贸专业课程模式的运行,前提在于准确分析经贸行业特点,使设置的商务基础课程能够涵盖行业所需的关键能力,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能够满足某一领域或岗位的专业能力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系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胡燕燕。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设想[J].中等商业教育,2004,(5). [3]杨黎明.学分制度条件下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5,(2). [4]李学锋,黄清源.富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5]吴建设.高职核心技能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高等职业教育活动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研究(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