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二年制高职课程变革:背景、要点及对策(1)(2)

2017-10-02 02:07
导读:其三,职业技能的获得,虽然能够通过理论学习了解应该怎么做和如何做得更好,但要真正形成技能,必须经过反复的实际训练,通过真正的职业活动才能
    其三,职业技能的获得,虽然能够通过理论学习了解应该怎么做和如何做得更好,但要真正形成技能,必须经过反复的实际训练,通过真正的职业活动才能形成。实践不等于实习,实践课程必须有相应的培养计划、目标,分阶段、科学合理地开展,必须有真实或模拟的生产场景,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并做到育人与技能传授相结合。
    以实践课程架构理论课程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按照就业岗位的实践要求,把学生的专业学习划分成相应的实践学习阶段,确立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其次,根据上述分析,按照实践环节确立理论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学生实践到哪个阶段,就学习相应的理论。第三,教学方式应该是先实践后理论或实践与理论并进,这就需要改造传统的教室格局,建立更多的专业教室。当然,这种实践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一台机器或模型、每个阶段都要求实地操作,可以通过参观、模型展示等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第四,要有实践经验丰富的理论教师,能结合实践生产过程中的真实状况讲解理论。
    (二)整合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以职业课程改造学术课程
    这里的学术课程,专指普通文化课程。文化课程的学习是大部分高职学生的弱项,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学科文化课程体系教授语、数、外,不仅会使学生再次遭遇学习挫折,而且会造成与所学专业脱节,与就业导向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实践证明,这样的文化课教学已经难以为继。
    以职业课程改造学术课程,是高职文化课程改革的方向。一是体现了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所有课程的实施围绕专业开展。二是能做到因材施教。许多学生虽然文化课比较差,但对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欲望强烈。职业性的学术课程不仅与专业紧密结合,而且能让学生在工作环境、实践场所学以致用,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文化知识的必要性,增强成就感。一些职业院校结合专业开设了技术数学、经济数学课程,其教学效果远远优于传统数学课程。三是职业性学术课程也能满足学生将来深造以及专业发展的需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二年制高职院校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越来越多,其选拔的标准将更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文化水平。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具体而言,职业性学术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是遵循实用、够用原则。二年制高职学生主要的出路是就业,在有限时间内要得到最佳效果,必须坚持此原则。二是根据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文化课。如英语课程,财会专业可设财会英语,旅游专业设旅游英语等;语文课程,针对文秘专业可开设应用文写作,而针对一些工科专业,可重点讲解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故障处理报告、实验设计等的撰写。三是根据学生的状况,实施分层教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拓展文化课的难度和广度,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形成灵活的课程变革机制,增强教师对课程的决策权
    以往的课程改革遵循的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路
 线,教师往往难以领会课程改革的真实意图、贯彻课程改革的精神,而且课程一旦确定,都要稳定一段时间。这种课程变革机制很不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也不适应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生产联系最紧密的教育,职业教育课程必须及时对社会生产、科技发展作出回应,吸纳最前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同时,教师最了解学生状况,在实践中拥有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的优势。为此,有效的课程变革不能忽略教师的参与。
    首先,要吸收教师参与变革的讨论与修订工作。课程变革自始至终都要倾听教师的声音,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课程与学生的适应性、与未来工作岗位的匹配性最有发言权,很多教师已能够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指定教材,他们对课程变革的需求尤为迫切,对课程的变革要求也能很好地把握。虽然他们在知识层面不如专家,但他们更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状况,能根据实际需要提出更切实可行的方案,能更清晰地预测到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可以说,教师的参与程度决定着课程变革的成败。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其次,扩大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权与使用权。过去,教师往往被要求忠实地完成课程规定的内容,甚至要定期接受教学进度的检查,上级用统考的方式检验教师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计划展开教学,无权对课程作出调整。而高职生源素质差异极大,专业与就业方向也有较大差异,教学进程与教学内容经常要根据就业形势作出调整,高职的课程在严格意义上讲只能是参照的一个标准,这对教师的自主课程意识以及自主课程权利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好的教师,必须有能力根据学生与专业状况,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及时更新与修正课程内容。高职课程变革的前提是放权、还权于教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贯彻下去。
    (四)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扩大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
    首先,高职院校的课程变革应为学生提供科学、人文、社会等各学科丰富的课程资源。高职实施的是专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开发往往备受关注,而提高学生文化修养、人文素质的课程容易被忽视。对于高职学生,不能仅把他们作为某类产品的制造者来培养,更应作为追求完美生活、追求自我实现的社会人来培养。发挥特长、展示个性、激发兴趣、满足求知欲,是高职课程变革的最终目的。
    其次,应建立充分灵活的选课制度,赋予学生课程选择权。高职院校已经普及选修课制度,但在实施中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学生觉得某门课程太难,能否选修其他课程代之,能否以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获得相应的学分,选修有没有专业限制,跨校选修课如何实施与评定,等等。这涉及课程、教学、学籍管理、学业评定等一系列改革。
[参考文献]
[1]杨旭丽.谈高职院校的发展取向[J].教育与职业,2005(1)上.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2]匡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博士论文.
[3]谈松华.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
[4]李惠国,黄长著.流变与走向:当代西方学术主流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实施策略研究(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