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实践与思考(1)(2)
2017-10-02 02:07
导读: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公共基础课程要改变单一的讲授法,提倡使用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对话式等,确立学生课
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公共基础课程要改变单一的讲授法,提倡使用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对话式等,确立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其创新意识。课堂教学还必须注重渗透职业指导教育,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结合中国国情、劳动力状况、就业形势,引导学生正视现实;从校外聘请一些专家、学者、职业指导师、企业的管理人员、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作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视现实,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统一”,通过参观、考察、调研,使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在实践中消化、感悟、升华课堂所学理论知识。
推进公共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不以一次考试和一种考核方法评定学生成绩,从终结性评价转向注重过程和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一是教学过程中渗透能力考核。在考试科目的成绩计算上,采取平时占40%、期终占60%(理论与实践)的方法。在考查科目的成绩计算,采取平时占60%、期终占40%(含面试、实验等)的方法。实行平时考查与集中考核相结合,学习理论与现实表现相结合,通过笔试、自学笔记、学习心得写作、专题研究报告、参与教学活动情况,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二是实行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坚持“强化应用”的命题原则,着重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将社会考核要求和评价引进课程质量考核。学校将公共基础课程参与社会竞赛考核成绩和教师个人考核挂钩,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推进终身教育框架内的基础课程管理改革。终身教育强调人的学习是终身的,高职教育不能解决专业学习和发展中的一切问题,因此,在课程管理上应该鼓励基础课程的改革创新,课程安排达到时间与效率、课内与课外、有形课程与无形课程的有机融合和辩证统一,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
以“必须、够用”为原则进行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我校从1999年开始,历经6年时间,改变了过去以“学科型”为依托的高职课程基本构架,凸显高职特色,强化了以能力为本位,理论教学以市场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为依据,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强化对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训练,突出了就业导向,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高等数学教学成果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成果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推进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的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实践,也使我们认识到基础课程改革任重道远。
1.以人为本,重在服务。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程要让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必须从学生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出发,以人才规格要求定课程,着力塑造学生的良好素质,为社会提供满意的服务。就业导向的公共基础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服务就业。课程的设置、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都必须围绕服务就业这个目标展开。公共基础课程在理论上要适度化,要严格按照职业岗位人才的要求精选适合的基础知识。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着眼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范围、应用范例的介绍,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最终通过就业适应性来检验课程实施的效果。
2.以能为本,适应市场。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设计应该将以人为本落实到以能力为本的课程建设上来。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突出能力本位,必须了解市场,建立与适应市场相适应的能力培养体系。学校可以通过由学校、企业、行业、政府部门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具体研究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确定课程实施方案,落实就业为导向的要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先由产业界、行业、企业提出人才需求的规格要求,再聘请相关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教育与科研部门的有关人员,按照人才规格要求,进行能力结构分析,设计出适应能力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满足人才市场对课程的要求。
3.优化结构,重在创新。优化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结构,要围绕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重视基础课程的综合效应、整体效应,针对市场对高技能性人才的规格要求,建立有别于学科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重视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化结构创新,将公共基础课程编排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单元,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也可以是操作单元,还可以是一个情境模拟单元,使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和综合职业素质,能通过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训练而有所提高。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观的更新、课程目标的制定和策略的选择,必须是课程研究者、课程实施者和课程管理者共同劳动的结果。高职教育是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探索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还必须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管理模式和办学机制上,不断深化改革,从而推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上水平、上层次。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