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1)(2)
2017-10-02 03:00
导读:三、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1.面向行业设置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在设置专业前首先应进行行业的分析,然后再确定专业课程体
三、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1.面向行业设置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在设置专业前首先应进行行业的分析,然后再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所开设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专业理论知识也应根据职业和岗位的需要系统化,以区别于学科课程体系中由一些专家事先给出专业的学科基础性课程或者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科专家的意见提出学科基础课程设置的做法。在具体操作时,可以考虑由行业主管部门参与专业设置方案的制定,面向行业设置和按行业归类;同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应颁布并根据市场的需求来颁布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性专业目录。在实施的过程中,国家、地区和学校都应承担不同的专业设置责任,并共同构成专业设置整体框架。另外,专业学制也应由职业和岗位需求所决定,一般二至三年,二年制应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主,三年制在提升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可适当拓宽通识课程。
2.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符合社会经济生产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应该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这一要求也体现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上。高职教育的人才可分为三类,包括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职业型人才。具体来说,对于信息产业主要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对于第二产业和制造业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现代服务业则以培养职业型人才为主。
3.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注重学生多智能的开发。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对于我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是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实际问题。高考成绩处于中间段的学生,是高职学生的主体,他们一般具有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优势,也同时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稳定性差,缺乏创新精神和自我调控能力等弱点。这与我国教育模式单一,过于强调学生逻辑思维智能,而忽视其他智能开发有很大关系。因此,学科系统化课程对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都是不太适用的。而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更要重视其他智能的开发,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用与学科教育不同的方式组织课程,使教学更适合开发他们的智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课程的设计中,应指向工作需要而不是学科系统,即课程设计追求的是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的完整性而非学科系统的完整性。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4.以能力为本位开发专业课程。每个专业都应有明确的职业能力要求,由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组成,前者的核心是职业专门技术,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应具备的基本技术,主要体现在训练掌握本行业主流技术,先进技术和新技术等方面,重点是培养运用技术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必须通过一定时间和强度的训练才能掌握,其训练时间的长短、强度的大小、程度的难易必须依据行业分析所得到的职业标准和熟练程度要求而定,其目的在于使教学贴近职业的需要和就业的要求。而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寓于专业课程中的隐性课程来实现,因此在专业课程设计中必须包括关键能力的设计。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始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形成系列课程链,在修业年限内从人学开始接触职业内容,职业能力随学习时间逐渐递增,到毕业时达到专业培养的职业能力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合会.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邱友成.就业导向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存之本[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64—66.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