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明确课程开发的开放与可控性。
在职教中,这种开放与可控性是保证课程的可修订性。如英国城市协会就是利用其桥梁作用,定期修正行业的职业标准。而在课程开发中,应进行不可缺少的行业分析与专业剖析。如职业最需要的基础:公共学科基础、专业学科基础、职业技术基础、技术知识基础、通用技术基础、职业素质基础的对应剖析,并细化出基础素质与专业的关键能力。这是职业教育的特质所致。
并且,这种开发性与可控性也在于在课程开发中吸收相关行业的中、高级人员的加盟。
——明确课程开发的操作流程。
在突出应用科学的逻辑性基础上,设计制定出一整套可行性调究方案(提纲),具体包括:1、学科带头人与团队的组成;2、课程开发的计划制定;3、经费的申请与划拨与使用;4、专业知识所在产业发展、行业界定及政策的研讨;5、与相关企业的战略伙伴关系与项目合作。
——明确课程开发的定位与范型。 定位行业的所需的专业学科、职业岗位群的分布。范型是指包括问题中心课程范型、技术中心课程范型、训练中心课程范型、项目中心课程范型、体验中心课程范型、证书培训中心课程范型及其它形式。依据课程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范型,积极争取良好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应用性效果。
——界定课程开发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
界定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职业最需要的基础,其中包括:公共学科基础、专业学科基础、职业技术基础、技术知识基础、通用技术基础、职业素质基础等等。
——重视课程开发的方法研究成果的借鉴。
制定科学规范的校本课开发方案,重视综合运用先进实效的研究与分析方法。如:
(1)行业分析方法(国家或地区层面);
(2)专业设置方法(国家、地区、学校层面);
(3)专业课程开发方法(学校层面);
(4)单元课程开发方法(学校层面);
(5)课程评价方法(国家、地区、学校层面)。
又如,在具体科学研究方法上又可以选择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地研究法、访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同期群与事件史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编林聚任、刘玉安、副主编泥安儒,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另外,值得重视是课程开发的理论构架。一般来说,“只有通过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的和学术观点的交流、碰撞与争鸣,才能不断地澄清课程开发中矛盾运动的特点,掌握课程开发的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而推动课程改革的健康顺利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吴刚平,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这是普教课程开发的一般规律。然而,在此之上,职教的课程开发,还应遵守课程结构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课程设置落实对职业能力的培养。理论课课程体系体现就业导向、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体系体现“必需、够用”,实践课程体系得到加强的原则。其中还应强调的是应在课程开发全过程中重视专业剖析的内容和标准,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
——加强课程开发的学科专业预见性与超前性
这需要开发者对市场与国家的政策、法规等深入长期研究与战略性的考虑。这里有一个内陆地区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就业岗位比对研究;国内与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就业岗位比对、对本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行业深入研究等等。
比如对国家商务部正在研究制定《2006年——2020年全国流通业发展纲要》的追踪研究;又如,四川省的大宗劳务出口管理的调研等等。
——突出课程开发的创新性与规范性
课程开发的创新性是一项综合性体现。它包括指导思想、体例、专业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同时也应注意其符合《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标准的规范性。并且,这种创新的关键在于紧扣市场性与敢于打破旧有专业划分的思维惯性与限制。如对我国在入关后保俭业对商务流通领域的介入的调研。
四、高职高专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评价
——院校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可建立教学效果评价与科研项目评价双重评价机制。
——行业与企业为主体的社会的校外专家、顾问的评价与修订。
——教育管理的评价。以“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标准的评估与监督。
以上三个评估体系为各自独立与相互关联的,并且一个循环推动上升的质量优化过程。三个评估体系的终极导向是以市场为衡定标准的就业导向,最为注重是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努力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学习能力,即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这是高职学生的根本生存之道,也是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重点和难点,关系改革的成败、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是涉及全体教师的经常性工作,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当然,对于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模式也是不同的,重要的是创新和实效,体现出的是质量。
十年磨一剑。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求实创新,防止科研虚假与科研泡沫;因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最终是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生存的特色与品牌所在。
主要参考书目:
《校本课程开发》吴刚平,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编林聚任、刘玉安、副主编泥安儒,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