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两课”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两课”教育有两大基本功能,一是政治功能,旨在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促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理论功能,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能力。“两课”教改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突出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情况、新特点,突出受教育者群体的新变化、新特点;教学过程的改革必须遵循“两课”教育规律,充分体现平等互动、疏通引导、循序渐进等基本原则。
1.贴近实际。“两课”教学如果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就会丧失其理论的生命力和说服力,只有真正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实际,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对理论产生认同,引起共鸣和反思。要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上增添新的内容,如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新变化,应该把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关系本质规定的变化作为“两课”教学的新内容,讲清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新趋势,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一体化与国家主权、国家安全的问题;了解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状况及发达与不发达国家在利益分割上的两极分化趋向;掌握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同时认清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与世界的双向互动中实现的;学会用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认识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强化国家意识。要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社会存在的多样化,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多样化,“两课”教学要将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发展成果和政策实践结晶融汇到教学中,既要讲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讲清理论的历史必然性和时代必然性,又要有的放矢,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对现实问题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态度,不回避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要通过党和国家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
2.贴近学生。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两课”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教学改革必须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特点、成长规律及变化趋势,关注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和迫切需要理解和解答的思想政治问题人手,开展理论教育。
近年来,教育部社政司主持的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呈稳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人生观、价值观主流取向积极、进取、务实,学生普遍具有思想活跃、知识广博、敢于创新的特点。但在他们身上也存在明显的两面性,突出表现为既藐视权威、反叛传统,又缺乏自我认同,既有法律主体意识,又在维权上存在偏离法律规范的行为,既对党和政府高度认同,又过分强调自己的利益追求;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一些世俗化、功利化倾向,缺少对理想的坚韧向往和忘我追求,既要求面对现实,又反对放弃主旋律;喜欢独立判断,又在独立判断上明显存在三大偏颇,即善于横向比较、不善于纵向比较,善于微观体验、不善于宏观体验,善于局部总结、不善于全局性概括。而且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往往与入党、评优、评定奖学金、助学贷款、保研、就业等个人利益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理论教育必须正视学生的认知冲突,摸清学生思想困惑的症结,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贴近学生生活。“两课”教师要争取做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经常性地参加学生组织的各类主题活动,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所学理论,提高应用理论的能力,实现传播知识与接受教育的有机结合。
3.遵循规律。两课教育的实施过程,既要充分发挥作为主体的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作为客体的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一方面教育主体要以坚实丰厚的理论知识和严密清晰的逻辑思维说服崇尚真理的大学生,通过科学理论的严密论证,典型事例的精彩穿插,情感世界的激发,使学生在情理美中实现精神的升华。另一方面,“两课”教学要坚持教育的平等互动原则,避免居高临下的训导;要遵循由浅入深的渐进原则,从生动的心理层面人手,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为此,教学过程的改革必须从缩小师生距离人手,促使课堂教学向研究型、商讨型过渡,教会学生掌握批判的理论武器,提升其辨别力、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并以正确认识、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作为教学目标。
总之,“两课”教育必须占领思想文化主阵地,弘扬主旋律,深入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任务落到实处。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