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新课程经验化与学习环境建构(1)(2)

2017-10-04 03:43
导读:既然学生的学习必须以活动作为存在方式,那么教材内容相应地要转化为活动化内容──学习经验,而不是将孤零零的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在“学生活动

既然学生的学习必须以活动作为存在方式,那么教材内容相应地要转化为活动化内容──学习经验,而不是将孤零零的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在“学生活动与内容”之间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中介。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经验的建构过程──思维的逻辑导源于行动的逻辑,行动逻辑向思维逻辑的转化,具体展开为一个内化的过程,内化的涵义则是概念化。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进行探究、操作、交往、体悟,将外在的客观对象(学习材料)经主体内化为认知结构,从而主动地建构自己的认知图式。主客相互融合,学习经验便得以生成。通过人的创造性的文化活动,不仅促进了人的心理机能的发展,在主客相互作用的同时形成了“学习经验”(图1),也将外在的文化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经验。

 

 

 

图1  学习经验的形成

 

经验(活动)作为连接儿童与文化的中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与文化的不断地互动、整合,并融为一体,“经验”既是课程生成的中介和条件,也是课程发展的结果。活动是学习经验产生的重要条件,活动在主体和客体的互相转化中起中介作用,人的心理的产生,是主体与客体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知识逻辑与儿童的心理逻辑相统一的要求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要求课程与之相适应。皮亚杰相信宇宙万物都是一个统一的、相关的整体,社会的、自然的、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实体的和观念的东西都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他认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体现了一种相关性。他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7](58后来,布鲁纳受皮亚杰的影响,将人的认知发展分为动作性表征、映像式表征和符号式表征三个阶段。教材中的知识组织也相应分成动作、映像和符号三种水平。在教材编排方面,同一原理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教材中应随年级的升高在更高的水平的抽象程度上反复出现,从而呈现一种螺旋上升的趋势。在布鲁纳看来,“如果想方设法把教材转译成儿童的逻辑形式,并极力鞭策诱使他前进,那么,就很可能在他的早年介绍这样的观念和作风,以使他在日后的生活中成为有教养的人。” 8他们的认知发展理论都认为,认知发展的规律表现出次序性和阶段性。由此,我们知道,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不但制约着课程内容的选择,还制约学习方法的选择。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特点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特征要求课程与之相关,否则就会超出儿童现有的水平。

 

过去的内容课程按学科的知识逻辑进行组织,对儿童的心理逻辑关注不够。心理学的发展为我们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逻辑,我们必须改变过去以知识逻辑组织为主的课程组织方式,从而教材内容必须以儿童的心理逻辑为起点,达成教材的知识逻辑与儿童的心理逻辑相统一,这就要求将教材内容转变为学生的(学习)经验,在学生过去的经验与现在的经验之间建立连接,实现过去经验与现在经验的整合。因此,教材内容必须向学习经验转化,从而使人的学习实现“过去、现在、未来”一体化。

 

三、经验化的学习环境建构

 

(一)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学习经验,建构出课程

 

学习心理学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是学习发生的一个重要的方面2](47学习是儿童与其学习环境保持平衡的必要条件。动物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需要学习;而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不仅要适应环境,而且要通过与环境的互相作用社会化,这就更需要学习。儿童与课程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化为儿童与环境的关系,儿童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活动为中介,儿童原有认知结构中──已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事件和脑的信息加工策略,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新知识)相互作用,主动地选择信息和注意信息,个体的认知结构产生同化或顺化,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样,环境对儿童不断产生吸引力,让儿童保持兴趣,儿童由之产生学习动机,对作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儿童内化知识,产生体验,形成感悟,催生出课程。

 

(二)师生共同开发学习环境

 

创建学习化的环境,就是将教育内容转化为环境的学习条件,建构出“经验世界”的环境条件。学习环境必须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体现并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它不是外在于学生的客体,而是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经验融为一体的实践环境。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学习与自主探索的场所,它与传统教育的静听的教室有着本质的区别,学生在这个场所中不仅得到教师的支持与帮助,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学习;学习环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以促进学生经验的形成;学习环境也是支持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的各种学习资源的集合体。创建学习化的环境要考虑内容与学习者的恰切性,基于信息技术将内容整合融入学习环境的各项条件中,这些条件必须是学习者感兴趣并能作出反应的。在这个环境中,通过知识内容与环境的“融合”,将“教育内容”转化为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条件”,创造出作为“经验世界”的新型环境。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立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来考虑学习经验的选择与组织,是21世纪课程开发的必然趋势。广义的环境主要包括活动环境、课堂环境、媒体环境等,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考虑如何实现这种“转化”。

 

●活动的开发。由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学习者与环境相互作用,并成为活动环境,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动力。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加强学生与环境的互动成为必然发展趋向。事实上,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已经为这种互动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这种互动可以是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种互动既可以面对面的互动,也可以远距离的互动。活动的设计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不断改进已有的认知结构,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首先,课程的活动化,是实现教室里学生学习的活动化,适当地从“接受式”中走出来。其次,学习要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让学习者通过参加自己动手和自己动脑组织开展的同伴活动、社区活动、社会活动,来主动地、带着浓厚兴趣地、放飞想象力地开展学习。活动,使学习性质从被动接受的异化状态还原为文化创新的主动经验。9因此,活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不能把学生当作“实体”,让他们被动地等待接受知识,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即去做、去思考、去探索。正如泰勒所说,重要的是,建立的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有机会实践学习经验所隐含的那种行为。10]

 

●课堂环境的开发。课堂环境是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情境等的集合,要开发学习资源、利用学习工具、建构学习情境。资源、工具与情境是互为一体的,这三者均可以融入情景学习中。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课堂环境以及这个环境中的主人──学生和教师不断地发生相互作用,课堂设计、课堂的气氛、课堂的情景、学生的兴趣均对学习经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课堂环境由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心理环境构成,课堂物理环境是指课堂中的物质条件,如色彩、光线、设备、教室中空间布局、座位编排等,课堂的心理环境是指课堂中师生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注意、感知觉、情感、意志和体验等。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1)根据任务灵活设计物理环境。(2)任务情境化,情境是指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教育者要关心和构建适当的情境,使学生与之发生交互作用。在情境中,用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引发学生作出所期望的那一类反应。(3)认知工具多样化。“认知工具是一种支持、指引、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技术)设备。” 11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从“技术设备”上考虑,要提供多种认知工具,作为认知工具的课堂符号环境要多媒化。(4)增加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学习活动自主化与合作化,学习氛围交互化。(5)维持团体注意焦点。在课堂组织中,要运用策略,确保班上所有学生始终投入到课中。(6)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媒体的开发。利用媒体──多媒体和网络媒体,特别是利用超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使这些文字内容、图形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关键是如何加强媒体建设,以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媒体环境的开发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整合利用多种现代教育媒体,着眼于信息处理、传输、显示的硬件设施;二是构建多媒体软件包,着眼于相关软件构成的系统,它又可以分为为教师“教”所用的“教学包”和为学生“学”所用的“学习包”;三是开发网络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及基本原理[J].教育研究,2002,(10):36—41.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74.

 

[4]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戈尔曼.情感智商[M].耿文秀,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6]李超杰.理解生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68.

 

[7]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64—65.

 

[9]黄甫全.略论新世纪学习化课程的特征和形态[J].教学与管理,2001,(13):6—10.

 

[10]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51.

 

[11]李永健,何克抗.认知工具──一种以多媒体计算机为基础的学习环境教学设计的新思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61—66.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网络写作与中学写作教学的新思考(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