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1)

2017-10-06 01:06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挑战与对策 

    ——挑战与对策 

    摘要: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本文分析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领域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应当采取的思路和对策,包括培养目标具体化、文化教育功能化、专业教育实际化、教学过程行动化、质量评价社会化、管理重心基层化。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国经济走上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两年来,中国经济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形成更加开放、互惠互利的新格局。
    制造业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之所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几十年仍然是中国竞争力的主要基础,市场扩展的主要源泉。“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已经争取到比较有利的地位,正由跨国公司的加工组装基地向制造基地转变,而且在不少行业中,中国制造业已拥有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正在推进经济的转型,为中国创造了争取得到投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的良好机遇,只要能抓住这个机遇,中国完全可以成为“世界工厂”,跻身于世界制造业的强国。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表现在:国际经济、技术竞争和综合国力的较量更加激烈,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全球化生产和工作分工趋势非常明显,世界主要的制造和贸易集团纷纷落户中国,给中国产业带来巨大压力;越来越多的国际交往,国际间人员交往更加频繁,不同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习惯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碰撞;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知识、技术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凸现,老思路、老经验、老办法难以继续发挥作用,必须不断进行知识和技术的更新。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在这样的挑战面前,中国经济和产业界正在采取新的战略战术进行积极的回应。一是在发展思路上,持续改进,不断创新,下大力气推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摆脱被动局面;在生产和经营战略上,注意形成集团专门化和核心产品,突出竞争优势;在生产运行机制上,以客户为导向的“订单化”生产,发挥市场的作用;在生产过程上,加快各个生产流程的速度,优化生产环节;在保障措施上,创建学习型组织,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中国经济和产业界对挑战的回应,最根本的因素是“人”。令人遗憾的是,产业界的创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严重缺乏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2000年,中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有7.85年,不到初中二年级水平,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相仿。 2001年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日本为 12.33年,中国为9.47年。①
职业教育直接依存经济发展,直接为经济发展提供适应需要的人力资源。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更加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领域,采取以下八个方面的思路和对策:

    一、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
    就业问题是中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发展职业教育,是一种长远、积极的就业支持政策。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出口”拉动“进口”,正在成为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并取得了很好效果。据对23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调查统计,1999年、2000年、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分别为:85.1%、85.4%、88.6%。2003年6月,对上海、天津、辽宁、山东、河南、四川、湖北、广东、厦门、宁波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100所学校2002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平均就业率为94.6%,有的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②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教育部正在组织制定的《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实施“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工程”,这将在政策层面上更加促进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直接为就业服务的办学方向。根据劳动力市场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状况和相关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教育部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交通部、卫生部即将启动“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优先确定在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等四个专业领域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作,这将有利于缓解劳动力市场上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紧缺状况。

    二、以能力为本位,努力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使学生获得在合适的职业岗位上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最主要的任务。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在国际上已达成广泛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2001》中提出:职业教育应当“为工作能力强、愉快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③国际上公认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加拿大的社区和初级学院教育、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等,提供了很好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开发模式。
    近几年来,教育领域逐步引入“以人为本”的观念,这与职业教育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并不矛盾。“以能力为本位”的“能力”当然不仅仅是指“技能”,就业岗位需要的当然不仅仅是“技能”,而是包括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继续学习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关键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总体上看,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国职业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相对滞后,教学活动中知识灌输较多,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对职业道德、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难以使学生形成数量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如果不能正视这些基本问题,离开职业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去谈“以人为本”,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大学排名
中国整个教育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不是太“实用”、太“实际”了,而是大而化之、脱离实际的所谓“全面”和“打基础”讲多了,这不仅影响着自身教育的持续、健康地发展,也影响着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职业教育就是要“眼睛向外”,从劳动力市场实际需要出发,真正做到就业岗位需要什么就办什么。这不仅不是“短视”,也不是所谓的“实用主义”,而是抓住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在办真正的职业教育。

    三、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实行“订单”化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行业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战略成为行业企业“第一战略”。从这个意义上讲,行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为行业企业提供真正有用的人力资源,也需要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帮助。这是新形势下建立校企合作的基础。 1999年,教育部与有关行业部门共同建立了3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它们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本行业职业岗位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影响,提出行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知识与能力要求,提出行业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标准、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开发本行业有关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指导本行业教学改革试验等。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当前高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走向(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