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模块式课程结构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首先,由于技术变化加快,形成了学校人才培养周期长与市场需求变化快之间的矛盾,传统的课程模式必然造成人才培养与使用的脱节。其次,由于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必须用模块式课程解决高职的就业适应性与岗位针对性之间的矛盾。第三,在知识经济和终身学习的背景下,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但作为职业教育,必须具备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加之学生的个性、理想、家庭背景等各不相同,学生的需要各异,一个计划难以满足多种需求,形成了课程与需求的矛盾。此外,任何专业都不能保证学生对口就业,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职业针对性与广泛适应性之间也存在矛盾,这些矛盾只有靠模块式课程来解决。第四,目前一提起高职,人们往往认为就是技术性的教育,忽视了还有管理型、服务型高职。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不同的课程和手段,目标差异较大。技术型人才主要强调智力技能和技术理论的培养,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实践操作技能不同;管理型人才要求在专业岗位上具有一定的决策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准确地实施上级领导的决策方案。文理不同的知识体系要求不同的思维模式,但要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必须实现融合。因此,培养复合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样需要模块式课程。
除了整体课程结构的模块化之外,一门课程也可以模块化。如高等数学,可分为基础模块、发展模块、应用模块等,学生根据自身基础和发展需要自由选择,想升学的可选择基础与发展模块,欲就业的可选择应用模块。再如大学英语,可设置基础模块、升学模块(强化深度)、就业模块(强化应用)。
七、课程实施的多端性
长期以来,学科型教育奉行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实施策略。事实上,模糊的、靠个人体验的东西远比系统的知识对人的成长影响更大。高职专业众多,课程性质各异,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容及学生状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从安排顺序上采取“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模式,也可以颠倒过来;从认识论上采取“感性认识(既非理论也非实践)——理性认识”模式;从内容上采取“问题——知识——经验——技术”模式,或者“经验——问题——知识——技术”模式,或者“知识——经验——问题——技术”模式等。可以开发以培养学生智力技能与专业技能为目标的教材,甚至普通教材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打破传统的从概念到原理的逻辑顺序。如物理课以精心设计的物理实验为主线,辅以理论讲解;电工教学以设计民宅的照明线路或家用电器线路为开端,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渴求等,这样的学习更有效。
课程实施的多端性表现在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充分考虑专业特征。因为专业的差别往往导致能力、知识结构的完全不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思维、技能特征。如理科类专业要求思维周全、缜密;工科类专业要求思维严谨、准确;管理类专业则要求思维灵活、开放。这就要求在课程实施中表现出这一特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施应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否则‘,理论是枯燥的,实践也是乏味的。这样才能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连接起来,使已有经验和未知领域对接起来,使僵硬的技术赋予灵性,形成有生命的、动态的内容体系——内容活、形式活、目标活。
八、课程评价的社会性
课程的评价主体包括课程开发的参与主体甚至更为广泛的领域,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需要用人单位、教学管理部门、专家委员会、行业组织、学生及家长等的共同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包括课程设置的目标适应性、岗位针对性、逻辑顺序的科学性、内容的现代性及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是检验课程的有效性;用人单位的评价是检验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情况;社会评价是检验学生的社会适应度;行业评价是检验学生的职业适应度;同行专家评价是从教育、心理角度检验课程的科学性。
总的来说,课程评价是对课程适切性的评价。课程的适切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对学生的适切程度。即课程要围绕学习者的全部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充分重视学习者在学习和发展方面的差异、潜力和兴趣爱好,重视学习者的独特需要,使学习者以一种自己所熟悉的方式学习和同化不热悉的知识,防止把知识机械地“加”到学习者的身上。二是对社会的适切性。要兼顾国家、地区、社会、用人单位、家庭及学习者不同层面的需求,并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条件。三是对教育活动的适切性。涉及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设计、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方法、学校及课堂的人际环境及其互动情况、教学辅助手段、其他影响因素等。四是课程自身的适切性。如课程合理、完整的结构,课程内容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目标的兼顾程度,课程内容编制、呈现方式的科学性,及其与学习者准备状态、心理发展水平、认知顺序、发展需求等的符合程度,要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向学习者发展顺序的转换。
[参考文献]
[1]陈君.对开发高职课程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2,(6).
[2]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刘冠军.社会发展的自组织理论探析[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6).
[4]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李学锋,王玲.基于高职特色的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A].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技职)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2.
[6]熊和平,吕全忠.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原理与策略[A].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技职)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2,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