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原则(1)(2)
2017-10-06 01:23
导读:怎么办?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要开发出自己的特色——关注现实生产,关注现实生活,为现实生产和生活服务。只有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
怎么办?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要开发出自己的特色——关注现实生产,关注现实生活,为现实生产和生活服务。只有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主要标志。实践证明:职业教育同样能发挥人的个性特长,促进入的发展。较之于培养大学生的普通教育,各有各的特色。多元智力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不存在哪一种智力重要,哪一种智力不重要的问题,教育者可以从开发学生的强项智力人手,带动其弱项智力的发展。这就启发我们,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应该以开发职业角色需要的知识技能智力为主,带动或促进其它各项智力的发展。
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应该更多地选取和设计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个案。把这些实例当作研究对象,让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编码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增长社会生产与生活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其整合的职业素质。
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重视研究性和综合性
这里所说的研究性,是指职业教育的内容改革既要重视预成性,也要重视生成性。也就是说,课程内容要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让他们有探究的机会,通过自身的探究和体验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众所周知,有些知识是可传成的,有些知识是只有通过亲身实践与体验才能生成的。像是学习游泳,不经过呛几口水的体验,恐怕是难以学会的。所以,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注重研究性。一是将探究性学习引入职业教育的课程之中,为学生提供研究的机会和空间;二是创设职业教育的研究性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举例来说,要解决一个工厂废水的污染问题,就要进行分析和研究,就要运用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数学的等多学科知识;就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就要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在探究中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所谓综合性,是指不同学科知识内容的融合。既指文化学科知识的综合,也指专业知识的综合。例如:《电子》课程与《电工》课程,《基础会计》课程和《工业会计》课程等,就可以根据教材的顺序有机综合。也就是说,通过文化知识的综合,专业知识的综合,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综合,使学生实现学习的迁移,提高学习效果。学习迁移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在教学中所倡导的“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就是学习上的迁移现象。学会了一门外语,有助于学习另一门外语;加强听说训练,有助于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及书画不分家,车工、钳工不分家等,都是指的学习迁移。这就为我们进行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提供了又一个启示:课程的改革不仅要重视专业性,也要考虑综合性。这里,可能会有个疑问:在学科分类越来越细,边缘学科不断涌现的今天,为什么还要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呢?回答这个问题至少有两个理由:一个理由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最大量的是中等技术人才,他们是将来社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这些将来的劳动者,不是仅仅掌握一定职业技能,就能够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需要的。唯有具备综合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劳动者,才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多方面的潜能。第二个理由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一批又一批跨学科、泛学科的能力强的扩展型人才。要培养这样的人才,没有学科知识与内容的交叉与综合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新型的劳动者必须具有综合的职业素质结构,能够从事多种职业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过程中,适应企业的改造、重组、创新的需要。
值得说明的是,文化知识之间,专业基础知识之间,文化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之间,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技能之间的综合,不是简单的“拼盘”,而是渗透与融合。只有如此,才能把研究性和综合性在课程内容中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探究中综合,在综合中探究,从而提升其整体素质——人的发展。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参考文献:
[1] 陈敬朴.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必要性与可能性的思考.职教通讯.2002.(1)
[2] 肖化移.试论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4)
[3] 孟宪平.素质教育新论.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0.(10)
[4] 孟广平.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4)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