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1)

2017-10-06 01:12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功能要通过课程来呈现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功能要通过课程来呈现,其质量特色要通过其课程特色来实现。高职教育课程建设既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活动体系,又是一种不断更新的过程,并囚其内在的矛盾运动和外在相关因素的刺激而发展和变化。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原则;特色
   

    一、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适应性原则
    课程建设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目标及素质教育和职业技术要求为前提,制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标准,同时兼顾学校自身功能、定位以及师资、实验等教学条件。课程的具体设计要在培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素质基础和实践基础制定不同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性和行业性都很强,企图采用一种大一统的课程模式是不现实的。
    (二)系统性原则
    课程建设要把某一门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和教材,获取知识、技术、技能的方法和途径,组织实施的方式、方法以及测试评价纳入一个系统,统一确定课程内容的排列组合序列,而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或只重视某一个环节。课程模块的设计应特别注意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链接,避免脱节和重复。在构建各种高职课程的过程中,尽可能避免产生学习内容的重复或缺损,注意与原有的科学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相衔接,提高教学效益和效率。
    (三)现实性与前瞻性兼顾的原则
    今天,技术的更新往往意味着进入全新的技术领域,而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局部改进。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课程的专业范围要放宽,重视多技术领域的交叉渗透与复合。高职教育课程必须注意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使其学会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四)职业性与理论性并重的原则
    高职教育课程以就业于某类职业岗位为目标,主要用于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其课程内容结构以能胜任某一职业岗位工作的技能为主导,择取必需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看重理论的应用,而不强调其系统性、完整性,同时也不忽视专业基础理论的传授,以适应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五)“以学为主”的原则
    要创建一种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让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一定的学习规程,结合自身发展取向,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学习过程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接受和储存,不能只要求学习者原原本本地复制教师传授的知识,而要求他们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独立地思考和理解,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和重构。

    二、高职课程建设的程序与基本内容
    (一)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分析
    课程开发要从社会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分析人手,对劳动力市场职业特征和职业岗位群具体工作任务、专项能力进行分析,以确定总体目标和对教学基本内容的具体要求。
    (二)做好教学分析设计工作
    教学分析设计工作就是把已具体化的社会需求的知识、技术、技能列出相应的教学模块,划分课程及实践环节,确定教学顺序,设计教学方式、方法,选编教材及有关参考资料,准备必要的设施和设备,并确定总体教学目标、考核测试标准和方法,同时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方法。在设计中,要打破原有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社会职业岗位群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要求来设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遵照教育规律和知识的相关性、独立性设计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形成以能力为中心的多种课程组合模块,再将若干个模块组成一个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的目标必须符合专业目标,或者就专业总目标分解成若干课程模块目标,每个课程模块目标又分解为若干个课程目标,形成一个适应社会某一类职业岗位群的总体目标体系。其中还应提出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基础(预备)知识与必需的技术、技能及其发展趋势。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高职课程目标的取向与来源(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