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改革的若干理论要点(1)
2017-10-06 01:12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高职课程改革的若干理论要点(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来
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必须重视以下两个态势。
一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职业岗位内涵及外延正产生着愈来愈大的影响。技术的更新不断促使低技术岗位的消亡和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岗位技术含量的上升是一普遍趋势。
二是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ID的内涵,就是使本国经济融入到世界经济主流中去,参加经济全球化过程。这样,我国经济结构的发展必定要与世界各国,尤其与先进国家经济结构变化趋于一致。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对我国的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会使得社会原有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而又会新增加大批的职业岗位。
所以,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动都对社会职业岗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例如,英国《职业名称词典》第三版 (1965年)列出21741个岗位,比第二版(1949年)增加6432个岗位。第四版(1977年)比第三版增加了2100个岗位,但第三版中的职业岗位有3500个在第四版消失了。美国近五年中,有7000多职业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000多个职业岗位,这些岗位都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由此可见,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体系正是一个动态大系统,而且是一个不断向高新技术趋近的动态系统。
这就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这一新形势,迫使我们要对高职的一些重要问题重新审视,作认真的理论思考。课程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高职的性质与功能都是由课程具体呈现。在新形势下的高职课程开发中,有一些理论要点必须注意,现阐述如下:
一、课程目标由针对职业岗位扩展到职业生涯
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职业岗位体系已逐渐成为一个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动态大系统。职业岗位的消失和产生交替重复。就职业岗位的内涵来说,由于技术的高速发展也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因而,职业岗位已只能适合于作为岗位培训的目标,而不太可能成为职业教育的稳固基础。还必须看到,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就业人员的利益导向和价值走势,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社会人员的这种就业需求也必然对职教目标和内涵产生影响。职教目标的针对性过强,就不能满足“社会人”的流动需求。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国际上的一些权威文件、印证了上述分析。UNESCOl997年再版的《国际教育分类法》89条中提到:“《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5B类教育的计划内容,是面向实际的适应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由此可见,5B类教育的目标是职业或行业,甚至是某类职业或行业,其覆盖面可以远远超过职业岗位的范围。以往所强调的针对性已大大下降了。
1995年美国国家职教研究中心(NCRVE)向联邦政府所提“立法原则建议”第一条中提出;“旨在使今日的学生或学员获得能适应明日需要的各种理念的充分理解,不能仅局限于职业入门的具体技能,而要关注到行业或职业的各个方面。”第二条中又提到:“应排除只教某种职业岗位技能的课程。”可见,在此文件中,职教课程目标的宽度也大大扩展了,不仅超越职业岗位关注到行业与职业的各个方面,而且考虑到学生的明日需要也就是说职教课程应顾及到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
二、能力内涵应由任务能力观转换为整合能力观
“能力本位”是职教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当前,能力内涵问题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技术型人才的能力内涵实质是一个能力观问题。因而,对不同能力观作一些审视,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存在着三种基本的能力观:
1,任务能力观
这种能力观将任务的叠加当作能力。在我国当前较为流行CBE(Competency—Based Eductaion)模式的DACUM (Developing a curriculum)方法即为其代表。按照这种能力观,能力标准就是任务技能清单;能力本位的课程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一系列孤立的任务技能学习(或称教学模块);能力评价的依据就是直接观察个体对这一系列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这种能力看不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忽视整体内部的辩证的有机的联系,没有考虑十分重要的学习心理过程——学习迁移。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2.整体能力观
这种能力观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对于有效的工作表现是至关重要的:一般素质是掌握那些特定的、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基础,也是促进个体能力迁移的基础。但它对能力所应用的具体工作情景缺乏考虑。而实际上,一般素质都具有工作情景的依赖性。因此,试图脱离工作情景来探讨或确定其教学构架,对职业教育来说是存在缺陷的。
3.整合能力观
这种能力观力图克服前二种能力观的局限性。它认为应将一般素质与个体所述的职业岗位或工作情景结合起来。它一方面承认能力不等同于任务。能力应是劳动者知识,技能和态度所形成的一种素质结构。另一方面,它也认为这种素质结构总是与一定的职业活动或工作情景联系在一起的,总是通过劳动者在完成特定的具体任务时体现出来的。对于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技术含量较高岗位上工作,又必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高等技术型人才来说.整合能力观是最为适用的。
三、知识技能结构应具有应变、综合和创新的特征
在新形势下,技术型人才的知能结构总体上说应有以下变动趋势。
1.具有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应变、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由于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体系还是一个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动态大系统。社会人员必须具有应变能力,才能够适应它的需求。因而,1999年UNESCO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大会“主题工作文件”指出“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
2.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
当今,技术发展的综合化特征,必定会在技术应用过程中体现出来。首先是技术人才工作岗位综合程度的提高。同时,加入WTO后要求技术生产与国际接轨,因而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表达能力、文字处理能力都是必备的能力。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3.加强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培养
技术型人才同样需要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工艺流程的革新、加工方法的创造、管理形式变革等需要这种职业素质。技术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和开拓的素质才能完善地承担自己的职责。
四、专业技能的内涵应是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相结合,侧重于创造性智力技能
在编制课程时,如何全面正确地处理专业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此,对技能作一些理论分析十分必要。技能一般分为智力技能(mental skill)和动作技能(motor skill)。英国教学理论家罗米索斯基 (A.j.Romisowski)将技能从另一种角度,再分为再生性技能 (reproductive skill)和创造性技能(productive skill)。再生性技能的特征是在技能活动中具有重复性质,当在各种情景中运用时没有较大变化,体现的是一种固定程序或运行方式如做加减法、打字、刨平面等。创造性技能的特征是在技能活动中,要制订一定计划并运用某种理论或策略做出决定。在执行任务过程时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如工艺流程设计、产品营销、球类比赛等。
高等职业教育大都是针对高技术职业岗位的。在这些岗位智能内涵的组成中,创造性智力技能占有较大的比重。因而,在课程中,不能笼统地强调技能的比重,而是应加强创造性智力技能的培养。例如,在实验课中应强调创造性实验技能训练(如设计性实验、排障性实验);在毕业设计中,应尽量选用真刀真枪课题,以加强创造性智力技能训练的力度;在某些课程中,应削减再生性智力技能的训练时间,如高等数学中的求导、积分等运算,而是应用更多时间训练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强调技术型人才所应掌握的主要技能是创造性智力技能,这不仅是要在技能性质上与中等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区别开来,避免在加强技能训练的正确要求下,产生技能培养错位现象。这种现象在当前教育中已经存在。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要为技术型人才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中,尚须注意以下几点:
1.专业技能的获得是一个养成过程
因而,在教学时数安排中,实践教学时数应该占较大比重。从国内外统计数字看,一般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学时数之比,大都在4∶6到1∶1之间。
2.重视实践教育环节
技术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当前有实验、实训和实习三种。它们在培养专业技能的过程中,都具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实训是直接形成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但是,它不具备实习中能提供的真实的工程环境和技术氛围以及具体的人际关系和运行结构。实验不仅在验证基础理论及专业理论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同时在建立科学的实证思维方面,在掌握基本的测试手段和方法上,在参数检测、数据处理等方面,都在为以后的实践环节和今后的工作起到打基础的作用。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