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高职课程选择的基本原则(1)(2)

2017-10-06 01:30
导读:三、动态生成原则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是基于课程开发科学化的理想,十分强调课程开发的技术性与标准化,而以知识和能力为本位,整个过程显得理性

三、动态生成原则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是基于课程开发科学化的理想,十分强调课程开发的技术性与标准化,而以知识和能力为本位,整个过程显得理性而且条理清晰,对教学成功与否也有明确的界定。在目标模式中,通过课程选择得到的课程内容主要是一些客观的、中性的知识与技能,并且,课程内容成了达到课程目标的手段。目标模式经过著名的课程论者泰勒的系统阐发后,一直是一种显性的课程开发模式,至今仍然无法被取代,许多国内外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以目标模式为蓝本的。

在目标模式中,课程目标是课程选择的出发点,课程目标一旦确定,就成了一种外在的、固有的控制手段,对课程选择加以控制,这样就使得课程选择显得过于静态化,正是这一点招致了许多的批判。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就是在批判目标模式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其核心思想是把教学看成是一个动态生成、不断展开的探究过程,而不是指向某一特定的目标。同时,反对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可以观测到的行为目标,也否定任何外在、静态的目标的存在,认为目标不是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生成的。这一思想是对目标模式的一种反叛,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把动态生成性看成是课程开发的重要准则。面对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很难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对二者进行一定的整合是很有必要的。课程选择是课程开发的基本问题之一,它的理论基础应当是多元的。当高职课程选择借鉴过程模式的思想时,就必然会重视课程内容的动态生成性。

高职课程选择的动态生成原则,难以从纯课程理论的视角来加以阐明,但这一原则的现实依据却是相当明显的。首先,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急剧增长、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人类每小时就会诞生20余项新的发明,每年增加800亿条信息,并且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被空前激活。这一切表明,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迈进。知识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高职教育要适应这一瞬息万变的知识社会,就必须保持其课程内容是开放的、动态的,要及时从不断拓展的知识海洋中选取最新的知识创新成果夹构建课程内容,使高职课程体现一种时代精神,并展示学科前沿的无穷魅力。

其次,置身于知识社会的职业世界可以说也是瞬息万变的,职业的演化与更迭不断加快,流动性成了当代人职业的主要特征。同时,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化的产业不断涌现,并且,知识化的产业具有一种全新的内涵。这就是知识经济时代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新的挑战,也是一种生存考验。课程问题一直是教育问题的实质与核心,这一挑战最终会落实到课程问题上。而这一挑战的有效应付,需要课程内容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及时反映职业世界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

再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职业资格认证国际化的时代已经来临。高职教育要寻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瞄准国外一些行业组织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培养国际化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是多元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如何促进多元文化间的合作与理解,也是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总之,全球化是一个不断展开的过程。全球化时代的高职课程内容的国际接轨也正逐步实现,这使得高职的课程内容必然是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而封闭的、单一价值的课程内容很可能会引发高职教育的生存危机。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涌动着一种“模块化”的思潮。“模块化”最能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灵活性特点。同时,“模块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课程选择的动态性,一个模块的建构以及模块间的重新组合可能生成出新的课程价值。

四、人文渗透原则

2001年9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发展全民教育的《北京宣言》,在宣言中提出了发展全民教育的诸多措施与策略,其中之一是要在全民教育的所有领域渗入人文的、环境的和道德的价值观念。这一课程理念导向是符合时代精神的。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是现时代的主流文化精神,对高职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技术理性是它的中心任务。但是任何教育都应当是完整的人的教育,高职教育无疑也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与人格发展作双重准备,应积极引导学生整体精神的发展。这要求职业教育的范式作相应的转变,即承担起一部分的人文教育与人格教育。任何教育都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这样,高职教育范式的这种转变,必然会落实到它的课程内容上,也就是说首先要对高职课程内容作一定的人文处理。

普通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上个世纪末的一个热点教育话题,这一教育话题在21世纪仍然受重视。由于认识到了教育的纯“工具意识”的偏颇,引发了这一教育话题。教育的纯“工具意识”是指仅从掌握和运用工具的视角来看待教育的功能,使教育的教化功能跌落。这种意识在市场经济中不断被强化。在其影响之下,学校教育只重视认知能力的发展与技能的训练,失去了所谓的教育的“本真之道”。人文素质教育有望能缓解这一矛盾。对高职教育来说,人文素质教育一直是它的薄弱环节。培养职业者成了高职课程价值的集中体现,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是构建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所谓的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不仅是技术含量很高的经济,也是人文含量很高的经济。新经济时代,需要学生不仅要以高智慧、高技能,而且要以高情感进入社会经济生活,才能理解生活的意义,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把人文渗透原则作为高职课程选择的基本原则,其现代意义也正在于此。

上个世纪80年代一个重要的教育学事件,就是美国人文科学促进会发表的一篇关于人文教育衰落的报告——《挽救我们的遗产——高等学校人文学科报告书》。这一报告给美国乃至世界以极大的震动.并促进了高等学校的课程改革,改革的核心就是加强人文学科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强调高校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好场所,也是把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两种教育价值进行整合的最佳场所。这说明在课程内容中渗入人文教育因素已经是高等教育一种全球性作法,中国的高职教育也不能超然于这一潮流之外。

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定向性强的教育,其课程体系中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是其中的主体部分,专业课程主要是由客观的、中性的知识与操作技法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的构造体。理论上已经阐明,实践也证明这一构造体不会排斥人文知识与人文课程。这样,通过人文渗透的方式,可以构建一个融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于一体的高职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着眼于学生生活理性的培养,是课程价值的一种全新表达。这如果能在课程开发实践中与教学实践中付诸实现,将对现时代高职的人才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关于加快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思考(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