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让教师为课堂带进人文的阳光(1)(2)

2017-10-07 02:05
导读:(一)与名著作伴,让伟人引领 博雅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赫钦斯在20世纪30年代初出任芝加哥大学校长之际,推行了“芝加哥计划”,其中一项引人注目

(一)与名著作伴,让伟人引领

 

博雅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赫钦斯在20世纪30年代初出任芝加哥大学校长之际,推行了“芝加哥计划”,其中一项引人注目的内容就是名著教育课程。赫钦斯坚信,让学生与伟人交朋友,接受伟大思想的熏陶,是教育的使命。名著往往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往往从宏观上把握人类问题,其视野之宽阔、思想之深刻,永远是一般读物所不可企及的。因此,名著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把握人类文化,避免支离破碎、片面极端。在赫钦斯看来,没有读过名著的人,就算不上一个受过教育的人。 8](81)

 

在教师教育中,也应该把教育名著的阅读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石中英教授在谈及培养教师的教育信仰时也认为,“有一类教育书籍最能培养人们的教育信仰,它们就是教育经典名著,如《学记》《大学》《理想国》《大教学论》《爱弥尔》《普通教育学》《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国教育的改造》等等。在这些著作中,通过那些热情的、严谨的和明晰的教育语言,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赋予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和从事教育工作的高度责任感。他们的这种教育理想和教育责任感是形成个人教育信仰最好的催化剂。”9]

 

“让伟人引领”的另一种方式就是读人物传记。比如,读优秀科学家的传记对理科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很有意义的。20世纪杰出的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顿曾谈过科学的教养作用。他认为,首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一种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其次,理科教学应改变流行的见物不见人的纯知识教学。“优秀的科学家传记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它们把青春期的想象引导至最好的方向。如果青年们……看到科学事业在接踵而来的困难中完成,并曾分享欢乐与陶醉,不是会更好地评价全部科学事业的伟大与壮丽吗?” 8](86)

 

所以,在教师的专业化过程中,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名著教育,向教师推荐优秀的名著和人物传记,这些历史积淀的精华永远是人类精神的养分,首先要滋养教师,然后更好地滋养下一代。

 

(二)通过礼仪教育成为有修养的人文主义者

 

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传授专业知识的教学技能,也要有人文主义学识、修养与精神。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家庭出身,但教师职业要求他应该重视自己的修养。教师应该有文化意识,对学生、人类有强烈的关怀意识,对真理、正义、美与崇高有纯真伟大的爱,尽管这种爱不可能带给他任何功利性满足。

 

基于以上的价值信念,礼仪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如果从礼仪来审视一个人,他的生活方式、习惯举止、说话的口气与使用的字眼、阅读的兴趣、关注的问题,都在显示他的修养的程度。博雅教育的另一个倡导者,德国思想家雅斯贝斯(K.Jaspers)充分肯定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它在整个现存的状态中营造出一种适当的氛围,使人以严肃的态度对待事物、信任和敬意。礼借助于普遍性来控制人,并通过教育使礼成为人的第二天性。这样,人就把普遍性看作自我本质的一部分,而不会感觉勉强生活。这些范式给予个人的是坚固、安稳与自由。” 8](89教师教育的博雅化,就是要使教师成为文雅的人、有涵养的人,远离任性、粗野、庸俗、自私,而离自律、文明、高雅、大度更近一些。面向教师的礼仪教育,也是师德教育的具体化,主要是使教师懂得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自尊自爱、如何规范行为 ,让自己的行为美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

 

礼仪教育除了具有意义价值外,还应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南京某校的面向中学生的“淑女绅士”的行为规范可谓是礼仪教育的具体化。其“出言吐语勿忘语言文明可净化心灵,行为举止切记恶小不为能修身养性”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应是教师的行为准则。让教师看到存在于现实中的(甚至是自己和周围人的)缺乏教养的行为,尤其是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言谈举止,再展示一些优秀教师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包括教师的仪态、谈吐、举止,引起教师反思。

 

(三)多讨论、重交流,学会倾听和表达

 

博雅教育的倡导者高度重视讨论、对话、交流在教育中的作用。尤其是辩论的过程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它培养人的宽容精神,这种宽厚的胸襟实质是情感能接受理智的制约。其次,它培养人的敏锐的分析能力。参与讨论的人既要敏锐地理解对方的思想,发现对方的漏洞,还要随时完善自己的观点,为自己辩护。可以肯定,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大量讨论训练的学生,其思维速度、思维质量远不及经历过大量讨论训练的学生。再次,讨论可以使人充分感受到理性的权威力量。一旦讨论开始,讨论者会逐渐意识到,权威、迷信、书本、情感、传统等等左右人看法的因素,在讨论场上都显得无能为力。唯一的仲裁者是理性,即事实和逻辑。讨论还可以激起人的情趣与活力。讨论把使用智慧、体现自我的机会十分平等地送给每一个人,让人充分感受到探求真理的快乐。 8](84)

 

在今天新课程对教师行为的挑战中,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组织者,那么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中,只有感受到这种平等对话、充分交流、民主讨论、理性思维带来的乐趣,才能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才能尊重学生的自由表达。在这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是共同成长进步的。

 

(四)让反思成为职业生活习惯

 

应该说,“亲历”“反思”“追问”这些途径是对传统博雅教育的新发展,但是其目的还是为了人文知识的学习、建构完整的精神世界。由于人文知识具有主观性、个体性等特征,其获得途径是建立在总体实践和知识背景上的反思。人文教育的有效实施,应该将学习者从对所谓人文知识的大量概念、原理和技术的掌握中解放出来,促进个体对自己和社会生活实践的人文反思,唤醒其内在的人文需要,使其真正感受到人性的美好、自我的尊严、生活的价值。

 

在教师教育中,培养其反思能力和反思习惯,是促成教师自主成长的有效途径。一些对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的差异研究表明,其差异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学经验以及对这些经验反思上的差异。 10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教育思想不是人为的概念的堆砌和演绎,更不是部分人的专利品,而是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自身实践中无处无时不在的意义追求和规律探索。教育思想是自由的、丰富的、发展的。在教师的职前教育中,可让其回味自己喜欢上什么课、为什么喜欢、为什么某某教师受学生欢迎尊敬、为什么某某教师让学生反感惧怕等等。因为任何一个教师都有当学生的体验,调动这些体验,便能使其对教育思想有独特的个性化理解。在职期间的教育教学经历及反思同样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校长应在学校营造一种学习和反思的氛围,组织校本培训,开展教师间交流,让教师充分提出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叙述发生在师生交往中的生活故事,剖析这些困惑和故事背后的教育哲学,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教育事迹,分析彼此的差距及原因,等等。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为自己独特的、信奉的理念。总之,反思是一种个体性、主观性的活动,靠外部强制力量是很难真正奏效的。年迈的爱因斯坦在回忆大学学习的情景时,深有感触地说:“自由行动和自我负责的教育,比起那种依赖训练、外界权威和追名逐利的教育来,是多么优越啊!” 11]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实,首先要做的,是给教师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应该多一点尊重,少一点强制;多一点信任,少一点疑虑;多一点自由,少一点“不准”。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这种人文化的管理,对于维护教师的主体意识、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让教师从经验和反思中迅速成长起来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21.

 

[2] 申继亮,李琼.从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状况看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1,21(11):49—52.

 

[3]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38.

 

[4] 黄福康.中小学教师非学历继续教育实效亟待提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3):55—59.

 

[5] 彭正梅.美国大学普通教育理论的发展[J].外国教育资料,1998,(4):9—14.

 

[6] 刘惠文.蔡元培教育哲学与20世纪中国教育走向[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4):19—23.

 

[7] 檀传宝.中国教师教育新境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20.

 

[8] 张卓玉,等.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 石中英.教育信仰与教育生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28—35.

 

[10] 俞国良,林崇德.论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培养和发展[J].教育研究,1999,(10):29—35.

 

[11] 李工真.德意志大学与德意志现代化[A].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1卷)[C].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55.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新形势下信息技术教师如何转型才能上好信息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