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特别是劳动者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的要求,在中等职业教育工作中加强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就成为中职学生就业时,能否迅速适应岗位,为社会接纳的关键。
关键词:职业意识;中职学生;实训教学
中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人心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受教育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学校教育的影响举足轻重。针对中职学生职业意识的特点,学校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努力解决好理想、能力和方法问题,把职业意识教育贯穿于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学生积极的职业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枯燥的说教中,而应从小事抓起,贯穿在每个的教学环节中,使学生潜移默化,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所谓的职业意识,就是指学生的就业意识,它包括自信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在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切身体会到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学生职业意识的养成反过来可以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笔者将从职业意识的几个构成要素出发,谈谈是如何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的。
一、以职业装为特色,塑造企业员工、学生的双重身份
我们学校从新生入学伊始,就力图让学生明确自己具有“学生”、“企业员工”的双重身分。为尽快让学生实现由中学生向中职学生的转变,尤其是向一个职业人转变,我们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认识教育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到相应的行业和企业调研,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各专业学生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订制职业装。学校还对如何着职业装进行专题讲座,并要求学生在参加重大活动时着职业装。职业装不仅有助于消除学生着装中的贫富差距,也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着装进行引导,改变了中职学生一贯的牛仔裤形象,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同学们的形象和气质,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意识。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二、以工学交替为手段,强化企业文化教育
学校实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对接市场开门办学,推行“产销衔接”,同企业合作开展工学交替。学校充分利用靠近珠三角区位优势,已与100余家大中型企事业建立稳定的学生实习和就业联系,并据此大力开展工学交替,这已经成为我们学校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重要手段。
通过工学交替有利于学生认识社会,学会做人,学会服从领导、服从命令,学会团队合作,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我们在走访企业过程中,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学生不受企业欢迎的原因,除了技术、技能、经验不足之外,更多的是因为学生吃不了苦,受不住企业严格的规章制度的管理。实行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能够使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在工作实践中逐步体验劳动创造财富的辛苦,在劳动中磨练坚强的意志,学习艰苦劳动、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这些正是我们当代青少年身上最缺乏而又最需要拥有的养分和精神食粮。工学交替对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职业个性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有益的,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方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其教育教学效果轻松自然,水到渠成,绝不是课堂上几节德育课能够轻易达到的目标。
工学交替,改变了许多学习、表现不良的学生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在毕业前基本达到了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我们发现,很多平时学习懒散,上课趴睡、听课分心走神甚至吊儿郎当的学生在工学交替实践中改头换面,紧张而又充满刺激的企业劳动使他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那里,他们的行为习惯得到了很好的调理,个人形象获得了塑造。企业许多规章制度比起我们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效果要强很多。我们也惊喜地发现,在工学交替中,很多学生平时邋遢、懒散的行为习惯销声匿迹了,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学起技术、干起活比起其他同学还认真、肯干、有成绩。我们有的老师戏说这些学生在工学交替中实现了从懒洋洋的“虫”到活灵灵的“龙”的转变。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