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及应对策略(1)(2)
2017-10-08 01:07
导读:(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
(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
(二)要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三、要设计有价值的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
国外专家形象地说,“有效的合作学习任务所包含的资料、信息应该像拼图一样切成几块,给每个学生一部分,让他们共同来完成拼图。”因此设计学习任务如果只考虑教材、教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兼顾学习内容能否使小组发挥其功能,密切组员的联系,使他们荣辱与共、同舟共济。
因此,设计能产生多种观点的问题来进行合作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合作的激情。除此之外,合作学习的任务还要能满足兴趣需要,对学生具有适当的挑战性,既能让学生意识到困难,又能让他们感到在组员的相互帮助下能解决困难。同时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时刻扪心自问:学生是否有了与主题相关的经验,是否需要教师进一步扩充、解释?是否围绕主题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材料?
四、讲究评价的方法
教师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水平及运作情况,做出正面的、积极的、激励性的评价,达到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内聚力,从而产生合作需要的一种方法。因此,教师在对小组的集体成果进行评价和认可时,应避免使用诸如:某某同学演得最好;某个小组的组长组织的最好等赞扬个人的评价。即使某同学的确表现优秀,教师表扬时也应从小组角度来进行表扬。通常更应该多使用:某个小组演得最好;某个小组汇报的最具体;某个小组组织得最好,某个小组分工最明确等。而对小组间互评时,教师要常提醒小组推选出的代言人讲;我认为某某小组怎么样怎么样,改为我们小组认为某一小组怎么样?怎么样?“我觉得某一小组如何?”改为“我们小组觉得某一小组如何?”这样一改,就暗示学生,老师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的。让学生感到为了小组的利益和为了小组的成功,不仅要关注自己怎样,更要关注自己小组所有成员怎样。从而激发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合作的需要,强化了学生合作的动机。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总之,要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除了加强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学习,不断反思和总结合作学习中出现问题和取得的成绩外,还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强化训练,并有意识地经常运用。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习惯和品质,使学生终身受益。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