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新课程视野下传统教育评价的问题与成因(1)(2)

2017-10-09 04:43
导读:新课改倡导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形成学生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共同作用下进步和成长:倡导单一化转向多

新课改倡导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形成学生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共同作用下进步和成长:倡导单一化转向多元化,鼓励社会及家长以适当的形式参与,这样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都是评价的主体,他们之间积极配合、互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完善自我,改进和完善教学工作。

二、传统教育评价的问题及成因

1.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评价工作在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教育评价理论的同时,对教育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的教育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确实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任何一门学科理论的形成都是其科学知识和实践的积累与整合的过程。虽然,我国在教育评价概念、作用、功能、类型、标准模式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但与现代素质教育理念、成熟的评价体系制度建立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首先,科学的、系统的教育评价理论是引自西方国家,要做到教育评价研究的本土化还需要加强教育评价基本理论的研究,教育评价研究工作任重道远。其次,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评价在符合客观性、公平性、科学性原则的情况下,需要测评学生综合素质的哪些项目,才能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以及相应的问卷、量表标准和各种常模、效标等的建立,还有适合的计算机程序开发等都需要进行理论研究。出现“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情况很大程度上与学校教育评价有关,它还直接影响到我国人口素质提高和人才的培养质量。再次,教育评价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制度,它由哪些子系统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用教育评价来做好督学、督政等工作,如何保证评价工作的公正客观、可靠有效,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另外教育评价理论的研究离不开教育评价的实践,如何在评价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揭示其规律性的同时来丰富评价理论,如何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来充实评价理论,也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2.传统思想的制约

我国的教育评价理论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但我国封建的考试评价制度(尤其是科举制度)却有了1000多年的历史。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评价就是测验或考试,就是考察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情况,并根据分数对学生进行分等和排队。这种传统的思想认识不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教育评价制度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但是前苏联的教育思想就曾长期主导着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实践,尤其是对教师绝对权威的强调,对学生主体性的忽视导致教学领域事实上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书本中心”,加之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资源配置相对僵化,使得对受教育者整体素质的培养认识上有失偏颇,因此曾一度出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

3.评价指标的异化

由于我们的教育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学校和教师受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种评价指标的驱使,追求外显的、物化的、虚假的发展,导致评价指标的异化。对高中教师而言,为了能提高所教学生的高考分数和大本升学率,几乎将所有的教学和评价工作都指向高考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解决问题能力或素质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加之以“分”评教的制度,教师很难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纲要》所要求的评价改革,也就不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多元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另一方面,有些教师为了评价而评价,对实施新课改的意义认识不够,对学生自我评价和主体性的意义也不太清楚,这直接导致他们在实践中的形式主义,效果自然差强人意。有些教师在评价实践中不恰当地使用激励性策略,有的是不真诚的,有的是浮夸的,甚至学生出现严重错误时都一味鼓励学生。例如,在一节化学课的课堂上,教师对一个将0,写成O。的学生说:“没有关系,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失误!”完全不顾对学生严谨的科学意识的培养,这显然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距甚远。

4.评价交流的缺失

评价交流的缺失表现在“一方面,教师将课堂学生评价的结果信息以规定好的形式传递给学校管理层,一般是以分数等容易记录的形式呈现信息,学校管理者只是负责将信息加以记录归类入档,而不是用来说明学生的实际进步或存在的问题等。”“另一方面,学校的统一考试也仅仅以分数的形式反馈给教师和学生家长,而不说明分数所包含的内容,这样一来,教师无法通过统一考试来明确学生状况、改进自己的教学,学校管理者也无法利用学生评价调整学校的评价计划与方案。学生本身也无法知道本应从分数上可以看出的内容和信息,无法知道自己在此期间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之处,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方法等。评价交流的缺失导致学生家长乃至教育管理者都无法从学生评价中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学校管理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无法作出适切性的决策,家长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及时纠正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无法全面、清晰地认识自我,更无法发挥自身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新课改建立的是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体系,应根据学生发展的情况、潜能和不足,明确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目标和方向,并以清晰、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实现学生、家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信息互通,以便形成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力,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目标。

教育评价改革被认为是课程改革的“瓶颈”,突破“瓶颈”是一个关系到课程改革整个系统的问题,但实事求是地弄清教育评价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无疑将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新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设计(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