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素质
一个人要想在某一个问题上有所创新,就必须对这个问题有大量的、充分的研究。研究,是创新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不再只是历史的旁观者,要让他们进入角色,发挥主观能动性,或褒或贬,或抑或扬,拿出自己的见解。要鼓励学生去“尝试错误”。学习心理学的鼻祖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在尝试中,学生可以提高动手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尽量详细地占有资料,把握事物的联系和中介,探索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思考从中得到的启示。学生在把新的情景引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时,新情景就会与原有知识碰撞,产生差异与冲突,在这种差异与冲突中产生出新思想。学生的一个新设想,观察问题的一个新角度,解决问题的一个新方法,理解问题的一个新层次,都应视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展现,应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
人的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学生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养成善于钻研、勇于实践,善于探求、勇于发现、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养成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的创新人格。
学生在研究中,要养成发散、逆向思维及变通、重新组合的习惯,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思维灵活性的实质是迁移,从单向思维到多向思维方向发展,从顺向思维到逆向思维发展。思维的独创性主要体现在对尚未涉及过的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或者对尚未涉及过的材料提出有新意的问题。
以上三个层次的目标中,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是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目标,培养学生应用历史知识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是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素质是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学校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
三、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阶段目标
不同年级的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差异。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确定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
在高一和高二上学期可以把历史课题的选择和初步的课题研究能力确定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判断问题的价值、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让学生全员参与历史研究性学习,激活所有学生的潜能。研究性学习中没有“好学生”与“差学生”之分,那些应试成绩平平,但对种种事物兴趣盎然的学生,很可能具有研究和创造的潜质。
第二,学会选择课题。课题的选择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学生可以借助于“假设”,通过教材内容提出问题,也可以在教师提供或自己寻找材料的过程中提出问题,由此形成课题。
第三,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形成课题后,学生需要熟悉“研究”的基本要求并开始“研究”。教师要围绕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通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分析、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研的艰辛,打好学科基础,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交往能力、想象力及实践能力,学会寻找信息源,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查找资料。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文献资料、实物、互联网资料等都是重要的资料来源。学生掌握必要的资料后,要初步学会处理材料,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知道哪些材料适用于研究的对象,懂得适用的材料怎样处理才能有效利用,熟悉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要求。
第四,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综合性问题,因此需要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在这里,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既能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又能学会互相交流合作,包括彼此尊重、宽容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别人的方式方法,制订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等。
高二下学期和高三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学习过程。在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要提高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从而得出结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逐步深化综合,并引向社会实际,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历史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进一步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问题。
第二,运用信息撰写论文报告的能力。要能撰写比较规范、完整的研究报告。对报告的质量,主要根据研究过程来评价。
第三,弘扬学生的个性。在综合应用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精神、品格、能力。个性发展目标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具有健康独立的人格。学生通过探究某些社会和历史问题,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2. 具有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自我设计能力。学生在课题探究过程中,要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同时,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也都需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得锻炼和发展。
3. 具有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探究,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4. 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自主设计的计划终究是头脑里或书面的方案,能否落到实处关键看学习者是否有毅力。只有遇到困难时不气馁,不轻易改变计划,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才有成功的希望。同时,再好的计划也可能与实际有一定的距离,要学会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进行适当修正、补充、调整完善,形成良性的自我调控机制。
5. 具有批判精神和善于创新能力的素质。在研究性学习中,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能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老师、同学、书本,同时,还要有自我批判的精神,通过不断地分析、比较、判断,吸收他人的长处。通过自我反省,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我设计、自我调整、自我控制能力。
总之,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设定不能整齐划一,而应多重立体,分层递进。同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究竟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能够达到何种水平,这些都是不可预知的。因此,研究性学习目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