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教学目标是教学实施的依据。明确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发挥“研究性学习”效能的根本。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传统历史教学的目标有重大区别,它应该是由总目标、分层目标、阶段目标等构成的多元的、整合的目标群。
一、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总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明确指出:“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总目标主要有以下两项。
(一)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
学生学习历史的意义,不在于他们掌握了多少历史史实,更不在于他们掌握了多少教师或课本给出的历史结论,而在于他们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积累对人类历史进行探究和思考的经验,为自己的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养分。
传统的接受式教育是很难实现上述目标的。只有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探究,才能充分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功能。学生通过主动感受历史的氛围,体会历史人物的心态和想法,在探究中提高认识历史的能力。通过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料室、书店、上网、实验探究、调查访问等手段索取、查阅资料,获取必要的信息,并对占有的信息进行分析、批判、归纳、整合,从而提高思维素质。通过课题组内同学的合作及课题组外(如教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沟通合作,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成果。
(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是创新。注重开发全体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创新意识。
历史是一门思辨的学科,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创造新的史实,而是“创造”对过去史实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新认识。创新的本质是开拓,是突破。历史教学中,引进学术讨论的空气,可以冲淡教学中的经院气息,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善于质疑问难以及科学地进行学术争辩的观念,养成变通、独创的习惯。
传统观念中,很多人认为历史课堂教学不能运用假设,否则会影响历史事实的客观真实性。其实,这种观点混淆了客观历史过程和对客观历史过程认识两者之间的区别。客观过程是过去的确凿陈迹,具有不可更改性。而人们对历史过程的研究必须借助假设。假设不等于结论,假设要在正确观点指导下,才有说服力。研究性学习中,运用假设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历史学习离不开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否则,埋首于“故纸堆”中,为学历史而学历史,就难以发挥出史学“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社会功能。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调查、讨论、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将所学的历史知识运用于实践,使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从而提高其实践能力,让他们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分层目标
注重目标分类与目标的层次,是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要求。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有以下三个层次。
(一)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知识是人们进行科学思维的原料。传统教学的知识目标重视知识本身,而研究性学习主要强调知识的获取过程。研究性学习将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传统教学目标重视知识的稳定性,而研究性学习更重视知识的综合性、创新性和广博性,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主要包括:学习历史的兴趣、主动学习的行动和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学习兴趣包括学生对历史上的各种现象保持一颗好奇心并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弄清历史真相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主动学习历史的行动是让学生把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化为主动探究历史知识的行动。研究性学习强调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其重点是要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以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的学习能力。在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活动中,除注重记忆、分析、概括等方法外,更要重视对大量历史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反思和运用。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查阅资料,提高动脑和动手能力;并在处理材料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综合性和发散性。
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让学生获得对历史知识的重新建构和新的认识,使教学的基本模式由知识传授型转变为思维发展型。
(二)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研究意识和能力
人们习惯地认为,“研究”是科学家的事,与普通人没有关系,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通过“研究”来解决。因此,研究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研究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当然,在中小学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科学家的“研究能力”有所不同。中小学生的“研究能力”主要是发现、思考、研究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研究兴趣、研究意识、研究方法。研究兴趣主要指学生有努力弄清历史真相的欲望。研究意识指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发现问题是“研究”的开始。学生发现问题后,要养成试图通过分析、对比、观察、实验等研究的方式探求问题的真相、性质和规律的习惯,养成尊重事实、相信科学、追求真理、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研究历史问题的科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解决各种新问题的能力。这里的方法,除包括传统的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方法外,还包括学生与他人的交往。学生要能从多种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能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能熟练地使用信息工具和各种相关软件,能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能规范地撰写科研小报告,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对于学生获得的研究成果,无论多么微不足道,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和肯定;学生在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中的错误,无论多么荒唐,教师都不应轻易否定,更不能讽刺打击。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研究的方式去认识和解决,帮助学生提高研究的能力。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