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职差生教育转化的方法(1)(2)
2017-10-13 04:05
导读:三、平等交流——差生转化的桥梁 具备了爱心、真诚、理解还要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去有效地教育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
三、平等交流——差生转化的桥梁
具备了爱心、真诚、理解还要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去有效地教育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起主导作用,但学生却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传授的一切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吸收,进而化为己有,而师生间的和谐感情交流可以说是实现这一目的整个教学过程的“血液”。教学中师生间若没有感情交流的“血液”,“教”与“学”这条运输线可能就不畅通,甚至会中断。因此必须在差生和教师之间搭起一个桥梁,那就是平等交流沟通。
(1)了解差生,亲近差生,做他们的贴心人和知心朋友
要教育好学生,特别是差生,就得先了解学生。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广泛而复杂的,影响他们的因素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教师工作是否有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生的了解是否全面深入。教师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认真听取学生的诉说,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忧他们之所忧,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才能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兴趣、需要,才能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长处。如有的同学生活作风艰苦;有的同学乐于助人;有的同学喜欢钻研问题等等。教师应多方位、多角度给他们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到自己和其他同学并没有什么两样,在老师眼里一样能干,一样出色[2]。
教师如果对他们埋怨、责怪、迁就的多,差生就对教师漠视、反感、冷淡的多。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充满爱心,深入到差生中间了解情况,加强沟通,增进了解,换取信任,以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但是,对差生感情上的接近,不等于姑息差生的缺点和错误。善意地批评,才会使差生感到教师是真诚的、亲切的、同时又是严格的。
中国大学排名 (2)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古人云:“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这虽然是对治理国家而言,但对学生的管理也是如此。许多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尤其是有问题的学生(差生)是最恨有偏见的教师的,然而,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对待学生不公平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例如,对成绩好或与自己亲近的学生,教师往往首先看到他们的成绩和优点,自觉不自觉地有所“偏袒”。而对有问题的学生则容易看到他们的缺点和错误,给予他们的往往是“瞧不起”、“冷落”、“责怪”、“挖苦”等歧视待遇。这样就大大刺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愤懑情绪,并逐步发展为情感上的对立。
而且不公平的待遇使某些学生认为受奖励者是欺上瞒下或巴结讨好获得的,因而对受奖励者产生怨恨、鄙视、不满心理,甚至冷嘲热讽。这样既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又不利其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那么要转化差生这一偏激的行为,就需要教师积极并且经常地参加到学生的活动中去,经常亲密无间地与学生促膝谈心,对好学生和差学生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差生要多投入一份爱心,多加一份注意,了解他们对周围事物的看法,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精心观察,善于研究,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同时还应向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那就是任何一个人没有天生的好坏之分,在老师的眼里没有固定的优生和劣生,大家要用实际行动向老师证明你是什么样的学生。从而使学生卸下沉重的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而及时的表扬又可以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优点,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信心,增强搞好学习,提高能力、遵守纪律的勇气和恒心,使差生在老师关注、理解、尊重的愉悦中尝到进步的快乐,从而转变为好学生。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参考文献]
[1] 彭贤智.以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124-186.
[2] 霍玉荣.教师职业心理品质及其培养[J].安阳大学学报,2004,(11):54-57.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贺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