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
2017-10-13 03:10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高职高专《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高专《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高专《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应紧紧围绕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立足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观念
21世纪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时代,计算机作为现代工具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以培养大批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问题的提出和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计算机技术日益普及,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文化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近几年的教学状况和教学效果来看,出现了新情况和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学习的起点不一
许多城市的中学已普遍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这部分学生已有了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相当多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来自城市和经济繁荣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水平普遍高于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课感到内容太浅,而入学基础差的学生又听不懂、跟不上,课堂上囫囵吞枣,课后难以消化。学生学习起点不一,给教学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难以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教学内容过于系统性
由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是为了将计算机作为工具来使用,因此,要求他们所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必须具备较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但目前教学使用的教材主要是针对有一定计算机知识基础的学生,特别是本科学生,教材中内容偏多。一本教材就包含了七、八门课程的内容。这些内容要在一个学期完成,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都很大,且在教材中,对于一些实用的、具体的操作内容则讲解过于含糊,学生自学起来就困难重重。
(三)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个性无法发挥
由于在教学中仍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接受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像计算机这样实践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应用技术课程,学生都没有学习兴趣,说明学校现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
由于高职高专学生入学前计算机基础存在明显差异,据我调查,上课时认真听讲的学生不到35%,有的学生上课时还戴着耳机“听”课。课后经常看教材的学生仅有8%,说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学习态度有待端正。
(五)计算机教学软、硬件不配套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大多是两个班一起上合班课,教室又宽又长,尽管采用了大屏幕教学,但又没有配音响,即使老师扯着嗓子讲,后边几排的学生仍然是既听不见也看不见,且在讲理论课期间,老师又无法控制学生的计算机,所以有些学生上课就经常打游戏、听歌、看电影等。同时,《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讲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 xp,办公软件是Office2003,计算机教学软、硬件不配套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二、教学改革的对策
根据高职院校办学的特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科学、有效地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和学习,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机知识,是高职高专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就本门课程而言,其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具有操作层面、技术层面和专业应用层面上的基本信息素养: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具备计算机操作使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并取得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资格证书。要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在教学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四)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教学
针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的基础不同,教学中可采取分层次教学。具体做法是:新生人学时,先进行计算机水平的摸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分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班,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避免教师在同一个班教学中难于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局面;针对不同专业,适当开设相关计算机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教师要更新观念,重新定位
随着计算机知识的不断更新,大专新生入学前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会越来越高,对于教师来说,要能适应新的教育环境,首要任务是更新观念,摆正自己在教学改革中的位置。
首先是要由知识传递者同时向学习者转变,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其次是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逐渐养成自主、独立、创造性地开展学习的习惯,学会利用各种条件去获取知识。
(三)学生应积极更新学习观念,加强学习主动性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在我国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观念是:学习就是钻研课本,导致学生思想僵化、知识面狭窄;学习就是被动接受知识,不知道能力、思想、品德、情感同样是素质发展的目标;上课就是听课,不愿动脑、动手、动嘴,导致学习被动。不理解教师教学的良苦用心。对于计算机教学来说,要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加强学习主动性。 有学者认为“一个人如何看待他自己预示着他的命运”。从发挥学习主体性的角度来说,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主动学习的观念是必不可少的。对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如果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和主动学习的观念,就难于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因为大学时代是学生增长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键时期,计算机知识的更新又特别的迅速。光靠教师传授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部分知识的积累都依靠学生课后的自学来完成。
同时,还要正确处理了学业与娱乐的关系。防止成为计算机网络的奴隶,更要学会正确运用计算机技术这一有利工具进行学习。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朱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