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教材建设思想与教学体会(1)(2)
2017-10-14 02:49
导读:三、七版教材的更新 七版教材沿用了六版认识疾病过程的思路,比较六版教材来说,恢复了许多不应当删去的条文,基本呈现了《金匮要略》的全部条文
三、七版教材的更新
七版教材沿用了六版认识疾病过程的思路,比较六版教材来说,恢复了许多不应当删去的条文,基本呈现了《金匮要略》的全部条文。更新点是增加了关于治疗方剂的现代研究及应用资料。这种变化的优点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且全面的医学资料,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金匮要略》的实用价值及其近期研究水平,开阔学生对临床认识的眼界。在有争议的医学观点上,也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有依据的讨论。
但在教学中,过多的资料使初学者来说,有繁琐之弊。在如今大量信息爆发的时代,并不能起到提高学生对原文涵义理解的效果。
四、本人教学体会
《金匮要略》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方法及成就,认识本著作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中都具有的很高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以及对于后世临床医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并了解本课程与现代中医理论的渊源关系,掌握其中内伤杂病的脏腑经络辨证理论体系,掌握其中理、法、方、药的用运。掌握分析疾病病因、病机及辨证的方法,掌握其中治则治法、组方原则及用药规律等。
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是统编七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实践《金匮要略》理论直接指导临床实践这一目标,为了提高学生对著作原文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尝试了尊重著作中分类疾病的观点,重新排列著作篇章顺序:以人体正气阳不足、阴不足为疾病分类主线,结合邪气特性所产生的必然病理结果;结合病位由外向里,由上到下的思想,调理著作中篇章顺序,如讲课顺序为:湿病,痰饮病,水气病,胸痹病,咳嗽上气病,腹满病,呕吐哕下利病为阳虚疾病体系,以痉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中风历节病,消渴病为阴血虚疾病体系;以血痹虚劳病,五脏风寒积聚病,为阴阳气血俱不足疾病体系;以黄疸病,吐衄下血病为热邪导致的疾病。这样以阴阳各虚损为主线分类疾病的优点,在于连续讲述同一类疾病时,可以提高教学过程中相同内容的重复几率,增强学生对同一类型疾病概念的反复记忆几率,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同一类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法联系与鉴别,最终达到增强学生对《金匮要略》经典著作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对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贯穿一些异病同治的理论,比较肺痈、肠痈、疮痈这些病理基础相同而病位不同的疾病证治,结合西医对化脓性疾病的认识,强化中医认识疾病的辨证论治思想。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编排思想是引导教师教学思想和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必须紧密结合课程设置目的建设。《金匮要略》经典著作教学必须围绕着为临床服务的中心进行。因此尽量能够呈现《金匮要略》全部条文,以认识疾病及其治疗为目标统率全文。现代的研究资料亦非常需要,但是不要干扰正常课文讲授,可以将其排入副篇,既可以介绍给学生运用,但是又不影响课文重点。
参考文献:
1、李克光.金匮要略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10月
2、孟如.金匮要略选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6月
3、范永升.金匮要略.新世纪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