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 要:《金匮要略》是中医院校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教材建设思想是指导教师教学思想的依据,本文就教材变革与发展,对教学产生的影响,谈一些个人体会。同时介绍我个人在《金匮要略》教学中的变革尝试。
关键词:《金匮要略》 顺序编排 教学改革《金匮要略》是中医院校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金匮要略》在课程设置上属于临床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掌握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目前教育部统编教材的编排方式,由五版教材的经典著作原文注解方式,改变为讲述疾病过程为目的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模式。在课本编排中,各论中出现了打乱原著作条文顺序的改变,明确依照疾病发生原因、病机变化及辨证论治的模式为讲述顺序。即把《金匮要略》教学的中心确定为认识疾病和分析疾病过程,讲述整个疾病变化过程中的治疗方法,乃至于掌握疾病全过程的教学方法上。
作为《金匮要略》教学的教师,认为这种改变非常符合学习《金匮要略》著作的本来目的,非常符合理论教学为临床实践服务的思想,也非常符合现代中医病症结合临床的发展需求。就此谈一些个人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与教学关联性的体会。
一、注释古文的教学方式
五版以前的教材模式,都是仿照古代对《金匮要略》著作学习的模式,注释《金匮要略》原文,注家注释原文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著作原文的涵义,关于辨证论治方法,则以方剂的临床应用为依据,介绍方剂的临床应用以及经验案例。这种模式,对已经有临床经验的医务工作者来说,可以有一些临床用法上的借鉴,对初学者来说,疾病脉络条理不清,因此不易掌握其中内容及涵义,因此教学目的在于对各条原文含义的讲述,不能与临床紧密结合,失去了《金匮要略》著作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实际意义。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