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高职“合唱与指挥”课程改革初探(1)(2)

2017-10-14 06:54
导读:2.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实践为主的教学 在以往的“合唱与指挥”课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填鸭式”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
2.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实践为主的教学 
在以往的“合唱与指挥”课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填鸭式”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合唱与指挥教学的最佳途径应该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近几年高职院校中流行的“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做过,做过不如错过”(注:这里的“错过”意为“做错过”),正是说明了学习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去理解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清醒的、理性的认识。例如,在讲“合唱队的声部”时,教师在讲解各个声部的音色特点、音域等知识的同时,就应该创设这样一个实践环境: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轮着当合唱的“指挥”(训练者),其余的就是合唱队(如果是学习童声合唱队的声部,可由女声来代替),“指挥”要对合唱队员作音域、音色、音准等一系列测试,再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作出相应声部的判断。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引导地位,要多问“为什么”,引导学生多思考。最后,教师要有详细的点评。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以后组织合唱队遇到分声部的问题时,就能得心应手了。 
 3.改变以往单一的考核方式,提倡考核方式多样化 
学习的测量和评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考核是评定“合唱与指挥”学习成绩的主要方式,应该加以重视。可是以往的考核方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合唱考试就是分小组演唱某合唱曲,指挥考试就是练好一两首合唱曲的指挥动作,考试时就跟着录音“比划”出来。由于考核时间安排在期末,学生最终看到的只是成绩单上的分数,而看不到老师对其的具体评价,这样的考核意义不大。要体现出考核真正的价值,必须关注如下问题:首先,考核内容与方式应以教学目标为根据,也就是说,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定考核的内容与形式。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可以单一地考“唱”与“指”,但到了学习的后期,就要注重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了。考核形式应多样化,笔试的、实操的、独立完成的、合作完成的,等等。另外,要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考核其实是学习的一个过程,其目的是对教与学的结果进行整体性评价。从教师方面看,通过考核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从学生方面看,可以通过考核了解自己的不足,明确下一步的学习方向。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基于上述观点,笔者对“合唱与指挥”课的考核作了一次尝试性的改革,目的就是考察和提高学生在合唱指挥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考核内容是排练合唱,就是让学生体验合唱训练的全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选曲到排练,全程由学生亲自参与。准备工作:选一首合唱曲,分析并设计排练计划,小组内人员根据各人的特长分工:负责发声练习的、负责声部训练的、负责伴奏的、负责合排的……其余学生充当合唱队员。考核时间:每组2课时。在展现整个合唱排练过程后,还安排了一个重要的环节——评价。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和他评,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鼓励其他同学出点子,最后老师要总结性地评价。虽然这样占用的时间较多,但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互相评价,会发现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最后达到提高训练合唱实际能力的目的,这样比老师讲一百遍的效果都要好。 
 
三、未来设想 
 
上文谈到的“合唱与指挥”课的改革,仅仅是在教师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改革,如果要更进一步地体现高职教育的就业性、职业性、应用性、市场性等特点,还需要学院其他部门和社会上有关部门的协助。笔者对“合唱与指挥”课的未来有如下设想: 
第一,走出课堂。可由学生会或团委牵头,在学院范围内或以系为单位组织各种类型的合唱团,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由音乐系学生负责排练。根据学生的特长分成若干个小组,有负责声部排练的,有负责伴奏的,有负责合排的,还可以参加唱的行列……这样,既能给学生提供方便的实践机会,又能丰富校园文化,可操作性也强,值得提倡。 
第二,走出校门。与学校周边的中小学、社区(街道)、企业单位合作,帮助他们建立合唱队,安排学生定期给他们排练。这样,无形中给学生提供一个稳定的合唱指挥实习基地,使学生更早地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更有利于学生的提高与成长,同时也有利于合唱事业的推广和普及。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总之,高职要为社会输送具有能力强、创新素质的合唱指挥人才,就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优化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创设更多的艺术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注释: 
①王安国.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花城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P219. 
②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P389.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周文坚
上一篇: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