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融地域音乐文化特点 辟地方特色办学蹊径(1)

2017-10-14 06:41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融地域音乐文化特点 辟地方特色办学蹊径(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内容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各地方

  内容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各地方高校陆续增设的音乐专业遍及全国。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办出地方高校的专业特色,就这一问题文章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 键 词 :地方性本科院校 音乐专业 教学改革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招生规模已逐年扩大,艺术类办学也呈现出空前的兴旺与发达。经过近10年来的发展,各地方性本科院校新增设的音乐专业已占据着目前每年音乐类招生量的绝大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这促使了音乐类招生量近些年来的急剧增加。然而,音乐类招生看似兴旺繁荣,其实背后却正隐约地显现出一种危机。这就是学、用脱节,就业率有所下降。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在于:虽然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经费来源、师资结构、专业配置到教学环境、生源质量、择业角度、市场需求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但经过仔细调查了解,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由于开设时间较短,师资结构为年轻人居多,职称普遍偏低,教学资历较浅,绝大多数又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或师范院校附属音乐学院,因而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教学模式上较少根据自身学校实际去“量体裁衣”,而选择沿用专业音乐院校长期使用的“套路”。近年来,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突显出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问题,不少院校也在积极进行着一些教学改革,力求缓解目前的一些窘况,但多数做法并不能解决一些根本的问题。要真正消除危机,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办学理念上作调整,明确培养目标,认清自身条件,转变思想认识。其次要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融入地方性文化特点,努力办出地方性的特色,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必须围绕着“地方性特色”来调整和制定,这才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立足之本。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对现状的思考
  
  (一)培养目标
  我们通常说:专业音乐院校实施的是“精英式”教育模式,其培养目标侧重于对专业音乐创作、研究、演唱、演奏等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一般来说,这些学校的学生走出校门后,主要活跃在国内外音乐的前沿和研究结构以及各娱乐媒体、舞台等,代表着顶级的专业水准。而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则应该是侧重培养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实践技能、熟知本地区地方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的实用型专门人才。现实情况告诉我们,社会需求量大的并非是专业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高级专门音乐人才,而是缺乏真正能够适用于地方文化建设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的音乐人才。现在的情况是,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大纲与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大纲几乎大同小异,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这正是定位不准所导致的。这种定位的不准确自然严重影响到毕业生日后就业定位取向的偏离,此乃地方性本科院校就业率偏低、改行者较多的主要原因。
  
  (二)师资现状
  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多数是新开办的专业,办学历史不长,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年轻教师占大部分。年轻教师有自身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在高校的专业教学中,需要有一个既能确保并体现学科的教学规律又能发挥地方音乐文化特色、适合青年教师特点和教学实际的教学大纲来支持,这样,年轻教师的优势才能得到发扬。因为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大纲的制定,是建立在他们拥有一支雄厚力量的师资队伍基础上的,无论是哪一学科,都拥有学识渊博的专家和学者,他们可以把知识讲得既专业又深透,能轻而易举地将学生带入该门学科知识的前沿。而对于助教、讲师占绝大多数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来说,刚毕业的本科生,甚至硕士生在很多专业理论问题上还有待于提高。那些旨在培养高级研创人才而制定开设的理论性极强的专业课程,是否有必要在地方性本科院校开设,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因为有些课程的开设还是需要市场的对应和师资力量为背景的。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在正常的基础理论课程之外,增设部分能与地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结合紧密的、利于培养学生对本地区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产生浓厚研究兴趣的特色课程,则是年轻教师的优势。这不仅能解决学用结合的问题,而且还能让学生透过“抽象”看到具体,变枯燥为鲜活,这无疑为专业学习注入了无尽的动力。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三)生源质量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各省、直辖市近些年均采取了专业招生的“联考制”,即在维系专业音乐院校独立自行组织专业入学考试的基础上,其他综合性大学的音乐专业均由各省教育厅统一组织专业考试,考生取得的分数高低,决定着日后被录取的批次与院校的层次。专业音乐院校为首批录取院校,生源无疑是专业条件最好的;各省、直辖市所属的师范大学附属音乐学院为第二批录取院校,生源质量尚可;众多的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为第三批录取院校,生源条件只能勉强维持在及格的边缘。从考生的心态来看,也是与录取批次相统一的。可见,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的生源质量相对不是太高,面对这样一些“先天条件”不太理想的专业学生来说,套用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显然是脱离实际的。因此,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必须面对现实,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大纲,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
  
  (四)“地方性”特点
  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在构成音乐的各个要素方面的重大区别。在人类文化地域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地方性”,正是体现这种地域性差异的生动表述。故而,地方性本科院校根植于地方,依附于地方经济与文化,接近于民众,贴近于民间,从“着眼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的实际出发,无论从生源的本土化程度,还是地域性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事业的需求和渴望的角度出发,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办学理念及教学改革,着眼于本地区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挖掘与保护,突出体现鲜明的地域性是十分必要的。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于捷
上一篇:试论舞蹈艺术教育中的真善美(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