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高职“合唱与指挥”课程改革初探(1)

2017-10-14 06:54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高职“合唱与指挥”课程改革初探(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内容摘要:目前高职的“合唱与指挥”课的教学改革还相对

内容摘要:目前高职的“合唱与指挥”课的教学改革还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过分重视合唱的演唱技巧和指挥动作训练,忽视了合唱训练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为改变这一状况,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改革设想: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更新教学内容;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改变以往单一的考核方式,提倡考核方式多样化。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关 键 词:职业教育 高职 合唱与指挥 教学改革 能力 实践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改革的热潮中,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作为高职音乐教育中的“合唱与指挥”课,如何在改革的大潮中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的合唱指挥人才呢?下面笔者就高职“合唱与指挥”课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看法。 
 
一、市场需求与教学现状 
 
近年来,我国合唱事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业余合唱队,如大中小学学校合唱团、企业合唱团、社区合唱团、军队合唱团等,如雨后春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十几万支合唱队。社会对合唱指挥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可是真的能担起训练合唱队担子的指挥屈指可数。拿学校合唱团来说,照理合唱团的指挥应由音乐教师来承担,可事实并非如此。单从学历上看,我国的音乐教师还没有完全达到要求,据教育部2002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有小学音乐教师近12万人,学历合格率为67%;初中音乐教师617万人,学历合格率为55%,还有三分之一多的教师学历达不到要求。而学历达到要求的音乐教师也不完全是已经掌握合唱指挥技能的。2003年秋,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及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对湖南省的28名中小学音乐骨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6名教师(21%)对指挥方面的知识是“掌握”的,其余79%只是一般地了解或只知道一点,还有1名是不会的。所以,每逢合唱比赛时,很多学校就要请外面的合唱指挥专家来辅导了。企业或街道的合唱团的指挥就更不用说了,基本上都是靠外聘。因此可以肯定,合唱指挥的职业空间是很大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既然合唱指挥的职业空间这么大,那么,合唱指挥人才由谁来培养呢?我国的合唱音乐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专业的合唱指挥人才较少。专业音乐院校指挥系每年也只招四五名学生(有些还包括乐队指挥),培养出的人才远远不够市场需要。面对大量的业余合唱团,我们必须提高高职的“合唱与指挥”教学水平,让高职的毕业生能适应社会需要,通过系统的合唱训练和演出实践,初步掌握合唱技能,并获得初步的合唱艺术实践经验,具备初步的训练合唱和从事合唱的能力,挑起训练合唱队的担子。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合唱与指挥”课,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法等方面都照搬传统高师的“合唱与指挥”教学模式——只重视合唱的演唱技巧和指挥动作训练,忽视了如何进行合唱训练和面对合唱团的实操性指挥训练。老师似乎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了学生,可当学生面对一个活生生的合唱团,往往不知如何着手训练。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合唱与指挥”课离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必须进行改革。 
 
二、改变现状的对策 
 
要改变高职“合唱与指挥”教学的现状,首先要把握好职业教育的正确方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可以说,强调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使学习者具有从事一定职业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要达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更新教学内容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教学内容要以教育目标为根据。以往的“合唱与指挥”课之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原因之一就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不相一致。以往的教学,只重视合唱中的演唱和指挥部分,学生毕业后只会演唱几首合唱作品的某一声部,会几首合唱作品的指挥动作,而对组织、训练合唱队普遍觉得困难。那么,高职的“合唱与指挥”课究竟要培养学生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呢?笔者认为,高职“合唱与指挥”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合唱与指挥”课的学习达到能“唱”(演唱多声部合唱作品)、能“指”(掌握“合唱与指挥”的基本技巧)、能“训”(掌握训练合唱队的方法)三个目标。所以,高职“合唱与指挥”课的内容,必须围绕提高“唱”“指”“训”这三方面的能力来展开。高职学生专业底子薄,课时又不多,如何科学地安排课程内容无疑显得更加重要。 
“唱”是学习合唱与指挥的基础,训练和指挥合唱必须有演唱合唱作品的经历。因此,应该把“唱”安排在合唱与指挥课首位,并且要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这里的“唱”不单单是指演唱合唱作品,其重要目的还在于曲目的积累。所以,在选材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应从二部合唱开始,慢慢过渡到三部、四部合唱。所选的合唱作品在风格、形式、类型以及题材上应该多样化。为了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合唱作品,还要安排赏析中外优秀合唱作品及优秀合唱队的表演等内容。 
“指”要在“唱”的基础上进行,当学生有了演唱合唱的经历和积累了一定的合唱曲目后,再来学习指挥,会顺利很多。需要指出的是,指挥部分的教学,不要过分重视图式的教学,切忌把“指挥”课变成“体操”课,应把教学重点放在指挥的原理和乐谱的分析上,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合唱指挥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分析乐谱的能力、艺术创造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选材上,要选择不同风格和类型的作品进行分析与练习,鼓励学生形成正确和富有个性的指挥风格。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如果说“唱”与“指”是学习合唱指挥的基础,那么“训”无疑是学习合唱指挥的关键。因为在训练合唱队时,指挥能掌握和运用有效的合唱训练方法,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轻视“合唱训练学”这方面的内容,而要把这方面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来抓。也就是说,在掌握了一定的合唱与指挥的基本技能技巧后,必须学习如何组织合唱队、如何划分声部、如何进行合唱中的呼吸、发声、共鸣、音准、吐字咬字、合唱音响平衡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周文坚
上一篇: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