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现代主义艺术理念支持下的非职业舞蹈教育(2)
2017-10-15 01:11
导读:韩国舞蹈家洪信子在给中国舞者的编导课程中用极度缓慢的、无任何姿态要求的行走,试图使每一个已经经历过严格身体规训的舞者找到身体的原点。通过
韩国舞蹈家洪信子在给中国舞者的编导课程中用极度缓慢的、无任何姿态要求的行走,试图使每一个已经经历过严格身体规训的舞者找到身体的原点。通过这个属于不同个人的原点认知每一个人,从而为开发其新的潜质寻找解决途径。
这种方式如果运用于中小学一直到大学的舞蹈课堂,会对不论有无舞蹈规训前提的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点,不管是哪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有自身舞动的特质。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保留和支持这属于每一个学生自己的特质。例如一个跳跃的动作,教师只给出空间或力度的前提(拉班的力效可以说是组织这种课堂的最好素材),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完成,没有尺度、标准或范例等的规定,只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能力下做到最好即可,旨在鼓励学生用各自身体的律动符号传达发自心灵的信息,用松弛自如的身体来言说所喜所向。这正是舞蹈的本原也是舞蹈教育的意旨所在。
2、每个人都可以是舞者、是编导,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你的动作来源,都是你舞动的主题。
后现代舞蹈中的“即兴编舞”与“环境编舞”是后现代主义理念在舞蹈编导领域中的良好体现。即兴使舞者冲破程式化。风格化的樊篱,用舞动的方式关注现实。环境使舞蹈融入世俗大众的生活。没有超人的技术要求、没有繁琐的规则限制,只有这种生活在当下的、和环境相关、一切都可接受并可为之动用的舞蹈,才是“返回自然、返回原点”的舞蹈艺术的禀赋,才是随着历史浪潮丢失了本性,应被现代人们重新找回的“艺术之母”的本质。
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曾为中国循规蹈矩、极为明确的各类艺术的教育感到惊讶:老师和家长完全明白他们希望孩子做什么,而且他们也知道怎么样让孩子几乎完美地达到这些要求。在教学中则很少有自由的探索,很少鼓励原创性,很少提出新的问题,也不能容忍与规则偏离的做法。因此在舞蹈教育中将“即兴编舞”与“环境编舞”用于非职业舞蹈课堂可以说改变这种教育原则、重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的非职业舞蹈课堂上,编舞是一个专业领域才敢于企及的术语,而实质上每一个人都具有组织动作的能力,中小学课堂里出现的舞蹈作品有可能创意好过优秀编导,而且这些作品是真正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舞蹈。在课堂上一个小小的主题,会引发孩子千奇百怪的想法,透过那些纯真的身体语言,感受清新、快乐生命中透过的张力,这应该说是舞蹈也是艺术教育的终极追求。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3、没有对比、没有优劣之分,你就是你,你所舞动创造的是属于你的唯一。
法国著名编导Susan Buirge2005年5—6月份在北京舞蹈学院的编导课上,有一个小插曲值得思考。在后一个学生对前一个“即兴”舞者进行评价时,她对“相比较而言她的动作不清晰”这样的评定非常敏感并立即作出反应:“Don·t compare”。继而她郑重解释,她要求只对舞者本人作出分析,切勿用比较来论断。从Susan对这一我们国内教育者惯常用的评价方式的质疑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习惯上和文化上的差异,更多的是教育理念导向的不同。Don’t compare是我们中国教育理念所缺乏的,而恰恰是后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舞蹈所张扬的。
将Don’t compare这种习惯贯穿于课堂对于非职业舞蹈教育至关重要。因为对比在认同一个学生的同时会使另一个学生因被否定而失去自信,更为重要的是认同实质上是对规范和标准的潜意识制定,而规范和标准不可避免地会使学生(不管是被认同还是被否定的)失去创造力。因此把忌用对比、听从生命自然的内心冲动的这一后现代舞蹈理念精髓运用在中小学艺术课堂上,也就替教育者找到了拯救这些在教育集体无意识下被压抑了个性的中国孩子的有效途径。课堂上学生通过游戏、即兴的舞蹈本身,通过毫无压力地、自然地、舞动地表露自己的感受、感情。同时教师需要及时抓住机会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挖掘,并善于启迪和发展孩子的天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信自己具有与众不同的表演才能,并尽可能创设机会和空间使每一个学生敢于也勇于用身体语言表现自己的创造才能。
结语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舞蹈为现代舞蹈教育提供了理念上的支持,然而这种理念的运用和实践在现行艺术教育中还面临巨大的挑战。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会使现代舞蹈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必然要经历难以计数的实践和磨难,因此召唤越来越多的舞蹈艺术教育工作者投入精力和时间来完成这一紧关舞蹈发展、社会进步、人才培养的身心工程建设显得尤其重要。现代舞蹈教育(特别是非专业舞蹈教育)企及在更多的关注中不断完善建构起完整的课程体系,培养懂得尊重。开发自己的身体、从而以自主的方式表现身体的特殊语言和情感的现代新人,为素质教育注入新的血液。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呼唤更多教育者投身于开发非职业舞蹈教育的新途径、建立关注人性、培养个性、鼓励创造的新型舞蹈教育模式的工作中来。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张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