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现代主义艺术理念支持下的非职业舞蹈教育
2017-10-15 01:11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在后现代主义艺术理念支持下的非职业舞蹈教育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如果现在要搜索一些当前中国教育研究领域使用的高频词
如果现在要搜索一些当前中国教育研究领域使用的高频词汇来,那么“创造性思维培养”“转变教育理念”“课程改革”等词应该会名列前茅。且看舞蹈教育领域,不管是职业还是非职业舞蹈教育亦都把目光纷纷聚焦在“身体运动与智能开发”热点上来,并对传统教育方式进行着与时代发展要求不匹配的分析,可谓细而全、一针见血,且群声激昂、颇有不善罢甘休之感。诚然,传统方式不适于教育发展已成事实,再有更多的吵嚷会显得附庸和牵强,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舞蹈教育方式,找寻针对现状问题的解决途径及策略才是最重要的。可以说,这是一项需要众多舞蹈工作者参与的工程,因为即使权威教育人士也不能保证自己提出的。或现今尝试的就是有效的方式,而每一个教育者为现代舞蹈教育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供试验研究和优化组合,才是有效途径,也是教育者的义务之举。鉴于此,本文尝试从“后现代主义艺术”及“后现代舞蹈”理念的特质入手,为中国非职业舞蹈教育找寻新的发展途径。
一、后现代主义艺术“走进大众、关注自然”的理念在波普艺术中的体现
20世纪50年代起。欧洲各国(主要是美国)兴起一种与现代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艺术思潮和流派,人们将这一时期的艺术称为“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严格来说,真正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始于50年代的波普艺术(Popular-Art,也称流行艺术),它始于英国而后风靡美国。
波普艺术的本质特点,在于她的大众性和世俗性。波普艺术首先体现在美术领域,艺术家们将绘画延伸到生活的空间,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日常用品甚至垃圾都可以拿来被组合拼凑成艺术品,艺术家将绘画的概念变为“物品”的概念,由此“扩大”了艺术的范围。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波普艺术的出现带给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将现代主义艺术从自我陶醉的精英意识中拉回到对现实的关注中来,使艺术不再是远离尘世的象牙塔的产物,而融入到了大众的世俗生活中来。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也转变了自身的社会角色,成为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波普艺术完全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走进大众、关注人类一切生活、自然领域的理念,使艺术家的目光转向周围环境。通过对实物的表现,缩短人和艺术的距离,甚至使观众产生“作画不难,人人可以当画家”的错觉。
二、后现代舞蹈艺术对后现代主义艺术“人性关怀”理念的继承
后现代舞蹈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繁星中耀眼的一颗,它与其他后现代艺术一样,本着突破和超越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强调艺术与日常生活相渗透的后现代主义理念。舞蹈家将关注的中心转向周围环境,不需要其他媒介,直接用时下的身体动作语言体现历史的、当下的文化,直接用身体语言思考人自身的问题,并通过身体不断地否定过去,否定自己,不断地将有价值的创造纳入艺术之中。
在后现代舞蹈作品中:接领后现代艺术的理念,并体现舞蹈特质和魅力的舞蹈首推法国当代编导玛姬·玛莲的作品。她的作品《也许》是后现代艺术影响下的优秀作品。《也许》里的演员有骨瘦如柴难以入目的、有横肉堆积给人视觉压抑的,高矮不等、参差不齐,完全突破舞蹈演员修长外型和柔韧技术的要求。舞台上呈现给观众的仿佛是每天和我们擦肩而过的近邻。“他们是演员吗?”然而就在这疑惑和惊异中观众的目光开始被牵动,接下来不仅是对其身份的认同,同时还深深被那群涂满白粉。肮脏褴褛的人吸引。“他们是在舞蹈吗,”因为舞台上那些看来毫无舞蹈可能性的人群,只是随着哨声、鼓声的节奏蹭地而行,只是有节律地重复着生活中的动作。然而他们虽然无能带给观众优美舞姿、高超技巧的视觉冲击,但是你不能不说他们在舞蹈、更重要的是你还能感受到他们是在那么用心地舞蹈。在深深被触动之时,你也许’要说“我当然也可以如他们那样舞蹈。”你、我每个人当然都可以那样舞蹈,这正是后现代主义的意旨所在。玛姬·玛莲的作品通过强烈的戏剧效果、结构清晰的舞蹈世界,把人们带入现实的人文图画里,深刻地透视人性的本质并对其投入终极之关怀,从而实践了后现代艺术的重要理念:艺术是生活,是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艺术家是你、是我、是他。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后现代主义艺术为现代艺术教育提出的新课题
透过后现代主义,不管是从后现代主义艺术到后现代舞蹈,还是从波普艺术的大众性、世俗性到后现代舞蹈的重返身体的原点。“后现代主义”为艺术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其中艺术如何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如何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促使艺术家与艺术教育工作者对艺术教育的发展进行重新思考。
艺术教育工作者将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理念与艺术教育的结合的实践仍然是先从美术教育入手。后现代主义体现在现代美术课程中,主要表现在强调美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强调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美术能力;强调让学生运用多种手段、减少规范和限制,创造出更具个性化的美术作品。
后现代主义艺术对美术教育的影响,为现代舞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舞蹈艺术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思考在新的科技革命的冲击下后现代舞蹈艺术的理念该如何融入到现代舞蹈教育之中,该如何引领舞蹈艺术家和舞蹈教育工作者对舞蹈艺术教育进行新的思考,进入并完成后现代艺术给舞蹈教育提出的新的课题。
四、非职业舞蹈教育在后现代主义艺术理念支持下的新的探索
在强调重新认知身体在职业舞蹈教育中的作用之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舞蹈教育中舞蹈发展的基础——非职业舞蹈教育更需要后现代主义艺术理念的支持,需要从波普艺术对美术教育的影响中吸取经验。 但是从当前现状来看,非职业舞蹈教育仍将目光专注在技术掌握、塑身娱体、增强美的感受力上。所采用的方式基本上是取自于职业舞蹈教育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方式的舞蹈艺术教育只会在舞蹈与大众之间垒起一座高墙。将舞蹈视为只有超人可为的艺术。而且培养出的也是缺乏活力、无个性可言的现代舞蹈匠人。我们必须认识到,身体自主不自主的动作是内心意识的展现,“动作”体验是认识一个人并“关怀”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因此让舞蹈课堂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身体语言的场所,成为教师从动作入手协助学生使压力得以缓解、身心得以放松、真正得到快乐的园地,才真正是现代艺术教育中非职业舞蹈教育需要深入涉及、并逐步实现的新的目标。
中国大学排名 然而实施这一目标需要从课程目标、课程的内容设置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全方位、系统地进行理论研究和试验操作。因此这里所言的途径只能是局限于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后现代舞蹈理念范畴。而且还需要阐明的是:本文在张扬这种理念的同时并不否定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风格性舞蹈的学习,而只为强调后现代主义艺术理念应该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手段运用在非职业舞蹈教育中。 后现代主义艺术及后现代舞蹈的理念对现代非职业舞蹈教育实践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模仿和再现不是舞蹈的本质要求,返回生命本身。在本能的律动中开掘自己身体的原发动态。
国际著名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对中美艺术教育(主要是指非职业舞蹈教育)做出比较。通常来说,中国学生具备太多的技法、技巧,太少的自由精神;而美国年轻人则拥有太多的自由探索,太少的技法。技巧。从霍华德‘加德纳的言论中,能提供给我们的非职业舞蹈教育的理念在于。舞蹈是运动的一种方式,技巧和模仿、再现风格化舞蹈只是其表现的部分手段,而培养学生身体动作的意识、开掘身体运动的、表现的潜质才是舞蹈教育的真正目的。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张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