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教师的职业角色特征(1)(2)
2017-10-15 01:11
导读:四、个体性 由于人的发声器官构造和身体构造的个体差异很大,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来进行,必须进行个别教学。从古到今,“
四、个体性
由于人的发声器官构造和身体构造的个体差异很大,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来进行,必须进行个别教学。从古到今,“张口”技艺的传授莫不是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这种个体性的教学要求产生个性化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声音特点,教出来的是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音、女低音、男低音等具有声音特色的声乐人才。另外个体性教学,还要体现出创造性,教出的学生不能是模型化的“标准件,”只有共性而没有个性,要具有异彩纷呈的各种各样的风格特点,尤其是民族声乐的教学,特别要体现这种创造性特点,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在声乐上都有本民族的唱法特点、声腔特点。
五、职业角色的长效性
声乐教师教学工作的长效性,主要体现为工作目标的长远性和影响力的长期性。声乐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学科性质的复杂性、特殊性,需要较长的教学周期才能完成教学目标,很难在短期内见效。学生对声乐知识技能的掌握、歌唱能力的发展、演唱情操的陶冶、演唱个性和风格的完善,需要声乐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艰苦的训练、塑造、磨合、传授,才能最终完成。声乐教师的教学成果不仅要看学生在学校里的演唱成绩和艺术行为表现,更要看他们毕业以后,在社会中的表现,在市场中的效应,看他们演唱能不能为广大观众所接受、所认可、所喜欢。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孤芳自赏或仅会博得区区圈内几个人的欣赏和喜欢,而不免会遭受观众的冷落和排斥,不能说这种教学一定就是成功的。因此,声乐教学的长效性必须接受文化市场的检验。
成功的声乐教学应具有长期效应,如果仅凭某个学生的某次考试成绩和某次比赛成绩,来评价和衡量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成果的话,这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科学的。曾几何时,仅靠一两个演唱得奖的学生而显赫一时、名声大震的声乐教师也是屡见不鲜,可是这样的教师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并未见教出更多的能得奖而又有影响的学生来。那么,究竟是学生因老师而成名,还是老师因学生而成名呢?毕竟是水涨船高的事情,也是一种特殊的声乐文化现象,在此不再赘述。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总之,声乐教师的双重性、育人性、复杂性、个体性、长效性等职业角色特征,是教育教学中的客观存在,深入而有效地研究这一课题,对于我国声乐文化和声乐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作为一个声乐教学工作者和群众音乐文化工作者,很愿意致力于这个领域的研究,本文只是抛砖引玉而已。
参考文献
①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 999.
②刘兆吉·高于学校心理学[叫.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 990.
③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④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梁佶中 景俊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