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新时期网络背景下学生人格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与学生自我意识扩大的关系
学生的自我意识是指一个学生对自己作为独特存在的个人的认识,是一种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对自己与外界关系的认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个方面。中学生自我意识的扩大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①自我认识与评价能力进一步提高。②自尊心强烈而敏感。③高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发展。
2.与学生和他人的密切联系的关系
研究表明,影响到高中生交往水平的因素有几个方面:①交往频度,在日常生活中交往次数越多,就越容易形成亲密的关系;②仪表风度,一个人的长相、穿着、仪表、风度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吸引力,尤其在初次见面时,仪表的影响力更为明显,学生通常对于穿着打扮好的人,印象好,相对有吸引力;③志趣相投,兴趣爱好相同,价值观念相同,人生态度相近的同学之间,共同语言就多,关系就相对融洽;④性格特征,具有尊重、关心他人、诚实可靠以及开朗热情等优良性格特质的学生,相对容易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高中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两个方面的偏差表现:①社交退缩方面的问题,如羞怯、自卑、闭锁心理和防御心理;②不适当的社交心理,如嫉妒、偏见等,存在着与人交往时以自己的价值和是非观念去要求他人的情况,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对他人的缺点难以容忍。
进一步研究表明,网络直接介入交际领域,为人类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网上空间,为现代人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场所,给人类交往方式带来了全新的变化。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往往在经常走动或关系密切的熟人圈子中进行,而网络交往则扩展了交流对象的范围,人们可以在几千万甚至更多的人口中选择交往对象,凭借网络中介与诸多不相识的同龄或非同龄人结交,从而使交流对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同时,在现实交往中人们往往局限于其所属社会圈子的范围内,受到等级层次和社会界限的制约,而网络交往由于可以“匿名”进入,中学生都以平等的身份进入互动交流,这样人人都可以敞开心扉,自由地发表意见和见解,因而它不受任何等级层次或社会关系的限制,所以很容易在网络上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受到自身价值和终极关怀。
3.与学生情绪的安定的关系
情绪是人类主要的心理活动之一,它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起着调节的作用,对社会交往和适应也具有交流和协调的功能。情绪可分以下三种状态:①心境。②激情。③应激。情绪的作用不可低估:①情绪左右人的认知和行为。②情绪可以激励人的行为提高行为效率。研究发现,高中生的情绪偏差主要表现在过度的情绪反应和持久的消极情绪两个方面,我们要引起重视。研究还发现,高中生的情绪因为其不稳定性,所以在消极情绪刚出现的时候,是比较容易引导或者说纠正的。我们可以发挥学生自身的调节作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当然还可以求得家长的配合。当然,这其中学生自身调节是最重要的,因为自身的调节最直接、最迅速。
4.与学生应对现实的知觉、技能的关系
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技能依特性分:知觉技能、反应选择技能、运动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创造发明技能。依复杂度分:知觉技能、动作连贯技能、人机反应技能、多重暗示反应技能等。21世纪是高度科技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文盲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不懂技术、跟不上科学飞速发展和技术不断更新的人。由于以上发展和变化,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内容也应有所发展和变化。
研究表明,网络极大地扩大了学生对现实的知觉面,同时也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学生不在停留于传统的基础教育的范畴来获取对现实的知觉,他们可以从计算机网络上获取大量的知识,根据自己的兴趣,了解或是深入探悉各个领域的知识,极大的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应用技能。
研究还表明,网络的今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技能的关键在于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不仅仅是诸如信息的获取、检索、表达、交流等技能,而且包括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将已获得的信息用于问题解决、进行创新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
5.与学生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关系
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与国家兴衰和民族存亡息息相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有专家指出,网络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成果的大交流和世界文化的大创新。这些新的人类文化成果,丰富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形成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文将做具体展开)。
6.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的关系
当前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重的。但可以肯定,学生阅读面的狭窄,阅读层次的浅薄,是学生人文精神匮乏的重要原因。其实,学生人文素养仅仅依靠中学语文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本身,打着深深的知识性、政治性烙印,也比较缺乏人文元素。加上中学语文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被语法、词汇和结构等因素肢解的机械僵化的知识与技术教育,很难给学生带来思想陶冶和人文情怀。网络的今天,网络环境有利于开展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共4页: 2
论文出处(作者):晴天雨露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