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加强本科建筑理论教育的思考(2)

2017-11-02 04:28
导读:2.责任感培养亟需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各种先锋理论如雨后春笋般地涌来。作为先锋理论在中国的物化,“架子风”、“中庭风”、“幕墙风”、“

  2.责任感培养亟需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各种先锋理论如雨后春笋般地涌来。作为先锋理论在中国的物化,“架子风”、“中庭风”、“幕墙风”、“欧陆风”、“拼贴风”、“广场风”等等莫名其妙地出现在中国大地上。这就是不研究建筑理论产生的与背景而片面追求其表面形式产生的后果。在建筑设计教学中,也相应地出现了“学生照搬大师的作品看你老师如何批改”的现象,从而也就失去了作为一名合格建筑师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毫无疑问,这些现象与基础建筑中缺乏理论教育、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是息息相关的。建筑设计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要表现对人的最大关怀、引领有意义而又健康的生活模式、对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正确认识人、认识社会。只有具备这种责任感,才能使建筑发展的方向不至偏离建筑本体的轨迹。因此,加强建筑理论教育,才能有效地改变学生设计作业中盲目抄袭新奇形式的现象,才能为他们形成正确的建筑观以及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建筑理论教育的策略

  1.建筑理论课程设置的阶段化
  建筑理论的课程设置宜分阶段逐渐加深,在五年的学习过程中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地开设建筑理论的相关课程。我们的想法是:一年级以建筑概论、建筑欣赏为主,增强学生对于各种类型建筑的感性认识,培养学习兴趣;二年级可以开设有关建筑基本原理、建筑史学等课程,引导学生从建筑本体和背景的角度理解建筑,并逐渐用于建筑设计;三年级向学生介绍与建筑本体直接相关的跨学科理论,让学生从更广阔的层面体会建筑问题;四、五年级则开设侧重于“广义建筑学”和建筑评论等方面的课程,并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对各种建筑实例进行评价,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思考,进而培养个人建筑理念,促使科学的价值取向形成。总之。本科建筑理论教育应该分阶段深入扩展,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了解建筑知识到思考建筑理论本质。

  2.理论教育与课程设计的融合

大学排名


  在建筑设计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增加理论性的环节,即在搜集资料和构思立意阶段,注重相关理论知识的搜集整理;在设计发展过程中,注意跟踪学术动态;在设计图纸完成的同时,必须附上该设计的研究报告。这些环节都有助于学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积累理论知识、提炼理论思想、形成理论体系,进而产生个性化、具有创新精神和理论深度的建筑设计作品,以便更好地实现建筑理论与设计实践的有机融合。

  3.建筑理论与设计理念的融合
  建筑理论与设计理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范畴。建筑理论具有基础性、共性和总体把握的方向性;而设计理念更具有提高性、个性和独创性。因此,在加强建筑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有设计理念的引导和认识,如可介绍一些国内外知名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以及理念与实践结合好的典型事例,这样学生才能从多方面更形象地把握理论对于实践的作用,在开阔眼界、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不断加强独立性与创新性。

  四、建筑理论教育中应遵循的原则

  1.覆盖面广深入浅出
  鉴于是本科阶段的建筑理论教育,因此理论介绍不一定要有多么深入,但覆盖面一定要广,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尽可能多的信息量。以英国某些院校的建筑教育体系为例,其“设计理论”在一、二、三年级分别设有20小时的课程,共60小时。一年级时先介绍建筑学的基本概念、各种建筑空问理论、建筑形式美的原则等,并结合建筑作品分析建筑语汇的演变;二年级则着重介绍各种建筑思潮和流派,结合思潮产生的背景,分析建筑思潮与建筑创作的关系;三年级则重在讲解设计评论方法和途径。其目的是为学生打下建筑设计构思立意的基础,使学生学会建立评论建筑的理论框架,提高学生在建筑评论方面的自觉性。在讲课的同时,学生还必须阅读有关文章,并进行讨论。这样多的内容要在60小时中讲完,因此课程内容并不深,但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的同时,也拓展了思路。这种方法很值得在本科生的建筑理论教育中推广。

  2.多元包容培育个性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多元化是当代建筑发展的重要特征,建筑理论相应的也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建筑理论教育中,教师要以包容的心态,中立地对待各类理论的教学,不把个人成见强加给学生,相反要鼓励学生向固有的观念提出质疑,培养个性化的建筑理论思维,使他们的思想始终处于敏锐活跃的思索状态。以耶鲁大学为例,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提倡多元化建筑思维非常满意。事实上,许多学生说他们之所以选择耶鲁,就是因为她对建筑设计的各种观念都持宽容态度。耶鲁大学的态度是:“学院是一个让学生们获取知识,接触各种思潮、理论的地方。”其助理院长曾说:“由学生们从他们自己的角度来决定走哪条路。”这对于那些曾经被建筑的条条框框弄得缩手缩脚的人来说无疑是耳目一新。

  3.可知可行服务实践
  如今有些建筑理论异化为,异化为艰难而复杂的其他学科。这些深奥晦涩的理论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难以实现指导实践的目的。因此我们所主张的建筑理论教育,是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建筑本体来思考理论问题。一位韩国建筑师对于建筑与城市、建筑形态与功能的诠释,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他把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比作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健全个体和健全社会的立场上,来审视建筑和城市;把建筑形态与功能的协调比作生命中情感与思考的平衡。这种对于生活与建筑的理解,既易于接受,又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真理是朴实的”,建筑理论更应人本化,易于理解。

  只有能指导实践的理论,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建筑理论。建筑理论永远具有服务于实践的品格,建筑理论离不开实践,建筑实践也永远需要建筑理论。没有理论思想的建筑师不是好的建筑师。因此学生也只有掌握了理论,才能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才能创作出有个性、有创新的作品。

上一篇: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