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政治信仰问题(2)

2017-11-04 05:59
导读:二、对信仰的冷漠和困惑是当前理论课教师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意义,以及

  二、对信仰的冷漠和困惑是当前理论课教师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应有的信仰和信念,一直被认为是不言而喻的问题和毋庸置疑的道理。但党和政府以及领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义的反复强调,却从一个侧面说明它是个非但没有真正解决而且在新的形势下愈益突出的问题。北京青年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人格魅力探究”课题组2008年10月一2009年2月对北京市13所高校150名在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问卷(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45份,有效回收率为%. 7%)结果,也为这种情况提供了佐证。

    调查显示,一方面,尽管随着条件和氛围的变化,社会上和高校内部总是在不同的时期或阶段出现淡化政治、轻视或贬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倾向,但是在多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光辉并未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退。有80.1%的教师认为:“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真理”。可见他们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也在内心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认识和改造现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普遍意义和现实价值。与此同时,绝大多数教师清楚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与其他教师在素质要求上的重要区别,以及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对于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意义,91.6%的教师认为“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是成为一名称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前提”。

    但是,在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的一系列问题上,一些教师的回答却耐人寻味。比较显示,在教师们关于全部调查问题的回答中,对于与“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有关的一组观点问题的看法,回答“说不清”的比例最大。其中,对于“在多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同样有选择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以外的信仰和信念的权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是否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并无必然关系”,“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真理”,“在初级阶段,共产主义是遥远和抽象的问题,没有必要过多思考和议论它”等四个观点,回答“说不清”的教师分别占12.0%、14.8%. 15.6%和17.6%。特别是对于“‘信仰’是宗教词汇,要求人们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了宗教”这样一个观点,回答“说不清”的人数更高达23.2%。而在这23.2%的“说不清”者中,不同年龄、高校类型和教龄的教师比较差异最大:其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40.5%,比年龄在35-45, 45-55,50岁以上的教师分别高32, 29.8和23.8个百分点;教龄在3学年及以下的占36.1%,比教龄4-10学年和10学年以上的教师分别高出7.3, 26.5个百分点;高职(专科)院校的占46.9%,比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理工科院校的教师分别高出35.4, 37.8和10.6个百分点。

    如此高比例的一组“说不清”,反映了不少教师在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上的复杂状况:从积极的方面看,部分教师虽然明知这组问题的“标谁答案”,却如实回答了自己的真实思想状况一“说不清”,这显然是对极左年代那种在严肃政治问题上说大话、假话的一种进步。但这并不能抵消其消极的方面:首先,从根源上看,如此多的教师对于如此多的无论从上还是现实中都对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信仰问题“说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平素工作、学习过程中缺乏“说清楚”的主观意愿和努力,而这种主观缺失更深刻的根源,则是内心世界与马克思主义的疏远和情感上的冷漠;其次,从性质上看,对于一系列信仰问题的“说不清”,表明了相当数量的教师因理论素养、现实体验等方面的缺陷,无法有效地思考、清楚地分辨和淮确地判断那些复杂政治形势下出现的关于这些问题的“新理论”、“新观点”,因而产生了诸多思想困惑;再次,从后果上看,身担向青年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真理、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重任的教师,自身却在信仰问题上转向冷漠或陷人困惑,这种使命和信仰上的冲突必然导致教师在理论与实践、言论与行动、教书与育人等一系列制约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的分裂和背离,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正确的目标,甚至会对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产生恶劣的示范效应。

  三、坚定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要措施

    1、拓宽解决教师信仰问题的视野,从多要素的结合上统筹解决教师的信仰问题

    从内因和直接责任的角度看,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信仰的主体首先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者和教师本人,途经首先是这部分人的主观努力和实际措施。但从宏观或系统的角度看,教师的政治信仰问题是社会总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状态归根到底是与社会各要素沟通、交流的结果,是社会政治生态、意识形态,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所指出的“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领域里的反映。因此,只有使坚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信仰工作的指导观念与这一问题的实际状况和客观规律相符,把社会政治(淡化政治思潮与党内的不正之风)、经济(经济交换原则)、文化(中西文化中消极成分)等因素纳入解决教师人格问题的要素体系之中,建立高校与社会之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联动机制,才能增强这一问题的解决效果。

上一篇:浅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