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理论课教师 信仰
论文摘要: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要求;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冷漠和困惑,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信仰存在的突出问题拓宽视野,改善,创新方法,是坚定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要措施。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突出强调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全面实施,教材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的迫切性。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而言,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则是最为紧迫和重要的任务。本文拟就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义、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应当采取的措施作一粗浅的议论。
一、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加强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要求
1、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提高教师理论素养的首要前提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形势下,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就是要他们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透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改造主观世界和教学实践,在各种思潮和挑战面前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而具备这些素养的首要前提,是必须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只有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才有全面、深刻把握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的迫切愿望和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毅力;只有崇敬马克思主义的深邃内涵和崇高境界,才愿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决定自己生存、发展方向的基本观念;只有确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价值和社会功能,才会主动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具体工作和实际生活中;只有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事业和理想,才有在政治风浪中捍卫马克思主义核心观念的勇气和实现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坚定决心。
2、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构成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的基本要素
近年来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过程,日益凸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从马克思主义的特质看,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内容的科学性和力量,而且在于它历尽风尘沉淀成的精神魅力,但这种内在的魅力不会直接、自动地发挥作用,只有通过具有相同精神特质的人的人格魅力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并在青年中得到。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过程看,今天的大学生往往是通过教师的人格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品质,根据教师人格的可信度去推测他所讲授的理论的可信度。因此,倘若某个教师作为一个“人”被学生的意志所否定,那么无论他有多么广博的学识也绝无可能为他们所接受。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效果看,教育者的人格所起的作用是行“不言之教”,它虽然不像理论那么严谨、清晰,但比更雄辩、更能直达对象本心、更有震撼力。因此,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者的人格为载体传输马克思主义的道理,远比单纯的说教更有助于消除教育对象与马克思主义的隔阂,接纳马克思主义的精神。
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并不是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具体的结构,其中最为太质的内涵和基木的要素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如果是在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面对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便是做到了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体现出了“自我同一性”的人格特征,它使教师显示出可敬的人格尊严、高尚的人格形象和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
3、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提高理论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固然需要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和教学技术的改进,但只有建立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基础上,才能获得教学动机、方向和道路等更加关键环节上的思想规范,使教师们在思想动机上,出于对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不足给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形成所造成的障碍的自觉意识,为了改进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力水平方面的不足,改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的不良状况而钻研业务、改进方法、增强技能;在努力方向上,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解放、社会全面进步的思想,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向着有利于推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方向不断提高;在具体道路上,以反思自身马克思主义信念方面的缺陷为基础,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为起点,以摈弃违反马克思主义信念形成客观规律的错误,全面提高育人能力为重点,逐步接近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总体目标。
4、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战胜理论教学中挫折、困难的精神支柱
当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面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和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使命更加崇高,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这种形势既预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的光明前景,也决定了在达到这一前景之前各种挫折和失败的不可避免。然而革命的历史与建设的现实一再证明,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超越现实物质条件的局限,激发出人的巨大精神潜力,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无论是战争年代红军所创造的挑战自身潜能并取得成功的奇迹,还是和平建设年代、改革开放时期党和人民的惊人壮举和举世瞩目的成就,无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激励作用。因此,当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工作遭遇失败和挫折时,教师们能否在压力面前不散、不垮、不屈,愈挫愈奋,直至胜利,除了党和群众的强力支持,对于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坚信不疑和它所指引的道路的矢志不渝,乃是更具决定意义的内源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