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改善对于理论课教师的信仰状况,提高教育质量
首先,尽快适应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变化,强化对于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信仰的形成过程以接受外界信息为起点,信仰萌发和强化过程,就是对关于信仰的信息的接收和信服过程。尽管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信仰问题已经比较突出,但对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很好的解决,其中除了教育活动自身形式比较单调,手段比较生硬等原因以外,更主要的是来自部分教师对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盲目自信和部分干部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理论学习的畏难。但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际状况已打破教师们的自信并上升为令领导者焦虑的问题。迅速适应这一变化,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习,改进学习的方式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坚定教师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已经成为无需也不容讨论的问题。
其次,重视意志品质教育,增强教师们坚定信仰的勇气。
意志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一是克服与自己崇赏的马克思主义相矛盾的动机和行为;二是排除有碍崇赏对象进一步升华的各种干扰和诱惑;三是深化认识,牢固信念,加强自我修养,自觉按照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要求,处理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问题。由此可见,意志是从认识、情感向信念、行为转化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意志品质教育使教师们具备了先烈和前辈们那种“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英雄气概和坚定意志,才能克服仅仅把理论、观念停留在认识和情感阶段,并不准备实行,或者在实行过程中,一遇到主观或客观方面的干扰和压力,就羞羞答答,半途而废的消极现象。
再次,高度关注不同类型教师信仰问题的差异性,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共同的职业和宏观背景,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在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上的广泛一致性和共同点。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一般号召、宏观、普遍教育是必要的和必须的。但与此同时,必须高度关注不同类型的教师,特别是不同年龄、教龄和类型院校教师在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上的差异性、特殊性。尤其是对于年龄较轻、资历较浅,高职(专科)院校的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存在问题的数量和程度给予足够的重视。自身经验阅历的不足和工作的特点,使他们成为了产生信仰危机的高危人群。无视或忽略了这些教师们的特殊性,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无的放矢的课堂教学一样,同属盲目、空洞、乏力的说教,同样会因未能找到症结、切中要害而流于形式并以失败告终。而对于教育的对象而言,业已存在的马太效应将会继续扩大。
最后,加强实践教育环节,培养和加深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体验和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理想或主义进行评判的基础上产生的内心体验。情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作用,在于强化人们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增强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情感是认知向信念转化的催化剂。但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情感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革命和建设实践催生的。但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就其生存方式而言,多数是与重大社会实践相脱离的。与老一辈马克思主义教育者不同,他们不具备教育者和实践者的双重身份,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信仰,主要地是来自学校教育,并未经过革命战争的洗礼和建设实践的冶炼,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即缺乏深刻的情感体验,也没有透彻的理性感悟,极易在复杂的现象面前产生精神困惑,由极度的狂热走向极度的冷漠。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生存方式,在思想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加大实践教育内容的分量,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真正纳人实践轨道,才能使他们在实践信仰的艰苦环境和曲折过程中理解信仰、考验信仰、坚定信仰。
3、充分估计解决教师信仰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加大方法创新力度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信仰问题的解决,是异常艰巨的任务。其原因在于问题的极端复杂性,仅就教师们信仰缺陷产生根源而言,就有与以往的诸多不同:有新的产生背景,即社会的多元化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新的理论来源,即思想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新的存在条件,即党内贪腐之风的侵蚀,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全方位渗透以及互联网的垃圾资讯的侵扰;等等。这使得教师的信仰问题,不再服从于简单因果律,而是有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比较以往有着更加突出的不确定性。使得许多过去所掌握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都因条件的变化而具有了新的特点,许多曾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解决理想、信念、信仰难题的方法和手段失去了预想的效果。因此,必须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更加充分地解放思想,不断打破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栓桔,合理质疑,坚决摈弃那些确实脱离社会发展和教师实际的做法,在坚定教师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具体方法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建立起一套能够有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新的思维与行为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