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网络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新(3)

2017-11-05 01:05
导读: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网络对我大打“攻心战”。其主攻方向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年轻人.目的是动摇人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颠覆主义 制度。对此.美

  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网络对我大打“攻心战”。其主攻方向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年轻人.目的是动摇人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颠覆主义制度。对此.美国政府直言不讳.在其制定的“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开辟一个新的战场.其目标就是用西方价值观统治全世界,实现思想征服。”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说,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这种技术,因为它要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可乘之机。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美国一位学者兴高采烈地说:“过去我们手里挥舞着原子弹使人们害怕;现在我们手里控制着互联网使人们喜欢,这就为西方价值观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删一些敌对势力,包括“法轮功”邪教组织,也正是通过邮件、电子公告板及特设的网站大量发表煽动性、破坏性言论,散布谣言,鼓吹动乱。因此,信息网络化对我国现阶段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和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二)网络的复杂性动摇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信息网络化时代的社会现象、社会行为越来越以综合化的形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一些大学生在信息的高度图像化面前越来越习惯于形象思维,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思维和理性向深度发展,阻碍他们对客观事实作出全面的、科学的判断;同时,他们对理想信念和自身行为的选择日趋非理性,对各种信息来不及加以判断、选择就予以吸收、接受,从而极易导致理想的动摇和信念的滑坡。特别是当前,社会矛盾不断凸显,最让大学生们反感的分配不公、贫富悬殊、腐败现象等还不能一时完全解决;最让大学生担忧的就业竞争会愈益激烈,一部分大学生往往从理论与现实的负面效应中思考问题,进而质疑理论的真理性。加之网络上的信息常常良莠不分.一些不健康的、虚假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内容,可能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降低正确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特别是经过了精心包装的西方霸权主义和理念,更是模糊了大学生们的视线,对其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传统的、精神形成冲击或潜移默化的侵蚀,造成其文化家园的迷失和文化根基的断裂.诱发严重的信仰危机。

  (三)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导致了大学生现实道德评价标准和道德人格的缺失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网络客观上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时空上没有限制、道德上没有约束的环境.容易使一些学生在网络提供的虚拟世界巾陷入非珲性的状态、、他们在虚拟世界中做出道德选择的时候.往往会夸大意志自由度,火去正确的价值取,从而对网络的各种善恶信息和自身的行为不能做出止确的评判,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
  一方面,芜杂的信息易导致大学牛价值取向的偏差。美国精神卫生学家詹姆斯·弥勒说过,一个人接受的信息超过他能处理的极限时,可能导致紊乱。以往大学生日常所接触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传媒以及教师的灌输,其内容经过层层把关过滤,不正确的信息已被删除。而网络信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尽管防杀病毒、防火墙、分级过滤等技术不断创新,都无法隔离所有的有害信息。加上一人一机的信息接受方式,往往要靠大学生独自分清和判断信息的对错。一些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判断和鉴别能力有限,其价值观念就可能受到冲击,“自我中心”思想日益严重,个人主义不断膨胀.在社会生活中道德选择迷惘,价值取向紊乱。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一种自律,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失去了外在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互联网必将钝化大学生的道德自我评价能力,造成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道德取向的迷失。
  另一方面.网络虚拟环境极易诱发大学生人格的分裂。自我的同一,身心的和谐是构成一个人稳定的个体人格的基础。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将人置于“虚拟社会”,个体可不受约束地以不同身份出现.这样就出现了个体“我”的分裂,导致了网络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的不同一。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们可以毫不顾及地展示个性和本我的一面,人格具有无限制性。然而,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又必须接受来自社会舆论的监督。按照社会人的标准和道德原则生活和行事,其人格具有约束性。网络内外的这种“双重道德标准”极易导致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人格缺陷,形成人格发展错位,甚至构成违法和犯罪。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此外,网络通常还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虚拟社交行为、消费行为、恋爱行为、虚拟群体行为、网络问题行为等。有报道指出.在高校退学、试读大军中.有近80%的学生是由于过度迷恋电脑娱乐、网上聊天等缘故所致;网络交往带有明显的游戏色彩,缺乏必要的信任感,且大多限于同龄和异性之间的交往:有的学生养成了完成作业“网上下载”的习惯。放弃了刻苦钻研:有的学生居然公开在网上寻找“枪手”应考,期望一劳永逸地轻松;有的学生为了完成,利用网络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有的学生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成为黑色反动信息传播者和受害者:有的学生沉溺于一不健康的网络内容而不能自拔。引发道德失范行为.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等等。这些问题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发腮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网络这些负面影响的危害巨大,若不积极应对。将会弱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效果。学家警告,今后几年,互联网瘾君子将成倍增长。据有关机构对在校大学生的结果显示。许多当代大学生通过上网来逃避现实,特别是通过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形式.借助于在存虚拟窄间中虚幻的良好感觉,来寻找逃避实难的“麻醉刹”这样的逃避,根本无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往往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进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后果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健康上网。
上一篇:浅论素质教育目标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