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网络的复杂性动摇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信息网络化时代的社会现象、社会行为越来越以综合化的形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一些大学生在信息的高度图像化面前越来越习惯于形象思维,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思维和理性向深度发展,阻碍他们对客观事实作出全面的、科学的判断;同时,他们对理想信念和自身行为的选择日趋非理性,对各种信息来不及加以判断、选择就予以吸收、接受,从而极易导致理想的动摇和信念的滑坡。特别是当前,社会矛盾不断凸显,最让大学生们反感的分配不公、贫富悬殊、腐败现象等还不能一时完全解决;最让大学生担忧的就业竞争会愈益激烈,一部分大学生往往从理论与现实的负面效应中思考问题,进而质疑理论的真理性。加之网络上的信息常常良莠不分.一些不健康的、虚假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内容,可能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降低正确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特别是经过了精心包装的西方霸权主义和理念,更是模糊了大学生们的视线,对其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传统的、精神形成冲击或潜移默化的侵蚀,造成其文化家园的迷失和文化根基的断裂.诱发严重的信仰危机。
(三)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导致了大学生现实道德评价标准和道德人格的缺失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网络客观上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时空上没有限制、道德上没有约束的环境.容易使一些学生在网络提供的虚拟世界巾陷入非珲性的状态、、他们在虚拟世界中做出道德选择的时候.往往会夸大意志自由度,火去正确的价值取,从而对网络的各种善恶信息和自身的行为不能做出止确的评判,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
一方面,芜杂的信息易导致大学牛价值取向的偏差。美国精神卫生学家詹姆斯·弥勒说过,一个人接受的信息超过他能处理的极限时,可能导致紊乱。以往大学生日常所接触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传媒以及教师的灌输,其内容经过层层把关过滤,不正确的信息已被删除。而网络信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尽管防杀病毒、防火墙、分级过滤等技术不断创新,都无法隔离所有的有害信息。加上一人一机的信息接受方式,往往要靠大学生独自分清和判断信息的对错。一些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判断和鉴别能力有限,其价值观念就可能受到冲击,“自我中心”思想日益严重,个人主义不断膨胀.在社会生活中道德选择迷惘,价值取向紊乱。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一种自律,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失去了外在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互联网必将钝化大学生的道德自我评价能力,造成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道德取向的迷失。
另一方面.网络虚拟环境极易诱发大学生人格的分裂。自我的同一,身心的和谐是构成一个人稳定的个体人格的基础。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将人置于“虚拟社会”,个体可不受约束地以不同身份出现.这样就出现了个体“我”的分裂,导致了网络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的不同一。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们可以毫不顾及地展示个性和本我的一面,人格具有无限制性。然而,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又必须接受来自社会舆论的监督。按照社会人的标准和道德原则生活和行事,其人格具有约束性。网络内外的这种“双重道德标准”极易导致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人格缺陷,形成人格发展错位,甚至构成违法和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