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以“运用能力”为核心是改革思想理论课教学的一贯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的调整,但培养大学生运用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辨别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贯要求。改革开放以来,“85方案”、“95方案”、“05方案”三个标志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文件反映了这个要求。
1985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指出,我国现行的以马克思主义为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要引导青少年“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积极地思考并回答自己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认识,寻求问题的答案。”“的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1995年10月,在“85方案”提出十年之际,委员会发布的《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明辨是非,寻求问题的答案;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和实际运用能力以及思想、政治和品德方面的表现。”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品质。”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化中所表现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理论发展和理论运用教育的统一”,“以当代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社会现实中的实际运用。就此而言,‘理论运用’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最有说服力的。”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往往没有以“理论运用”作为对教师教学和学生考核的检验标准,这是造成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对教师上课的监督检查和评价,往往只是通过听一节或一次课来评价教师上课态度是否认真,学生是否喜欢听,抬头率如何,甚至以教师是否使用了多媒体等来评价教师的讲课。另外,绝大多数高校也没有以“理论运用”作为对学生考核的检验标准。现在的考试形式无论是开卷、闭卷或小论文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对学生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力的考核。表现为大学生在考试或论文中缺少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方面的专业术语的运用,对问题不会展开论述分析,只是一二三四地列出几条从书上照搬来的原句(很多学生不加丝毫改动),而我们最后的判卷标准也只是只要学生答对了“点”——书上写的那几点,也就给高分。而事实上,考试对于教学环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没有适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行的考试机制,教育过程和教育质量难以得到普遍的提升”。而我们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并没有达到有学者所说的“考查的是学生掌握课程核心知识和达到思想政治品德水准能 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以“运用能力”为核心,改革从教学到考核等各个环节。
三、以“运用能力”为核心是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内在要求
以“运用能力”为核心之所以是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内在要求,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是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教学要具有实效性,必须符合这一要求。而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发展过程是知、情、行诸要素矛盾运动的过程。为了有效地处理这个复杂的过程,就需要抓住主要矛盾,而抓住以“运用能力”为核心就捉住了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主要矛盾。因为以“运用能力”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虽然突出了运用能力的培养,但并不是只培养大学生的运用能力,而是抓住运用能力这个主要矛盾,有效促进思想品德中知、情、行诸要素的发展,进而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