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因素(3)

2017-11-05 01:12
导读:2.实践活动缺乏。理论是经过实践并证明其正确性的科学理论,但是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信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方法,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

  2.实践活动缺乏。理论是经过实践并证明其正确性的科学理论,但是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信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方法,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学生不仅是认识的主体,但同时更主要的是实践的主体。要想把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本质力量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激发学习的兴趣,克服浮躁的,而“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制度性规定,没有可依据的学时、学分和考核机制,往往流于形式”,导致课堂上讲授的“知”很难付诸“行”,学生作为个体的经验与愿望难以被照顾,更没有自由表现的机会,当然也就不能给予科学的、个性化的。学生缺少了直接体验社会与人生处境的平台,很难融人到社会实践中来,了解社会发展的步伐,明确社会提出的问题,思考人生的真谛,难以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学习过程中也很难根据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创新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有效地学习。进而影响学生适应时代变迁与积极投身中国特色建设的能力,更谈不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教师通过一定的中介手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师生、生生多边交往的活动,是师生分享经验、共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过程。那种“无视人发展自身的各种需要,无视人的个性的丰富和发展,企图单纯按某种社会需要去塑造出某种标准件来”的教育,就“只能培养出缺乏理智和情感,没有兴趣和爱好,生活态度冷漠,精神生活贫乏,不能得到生动活泼发展的对象来。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有必要采取开放式教学。

  3.课时过短、班级规模过大。34课时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难度很大,效果难以达到。“目前所使用的‘原理’课教材,知识点高度密集,存在着在规定的课时内无法展开教材全部内容的困难。”教学班级规模过大,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很难一一予以回答,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能动性被严重地忽视,弱化了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教育功能。

  三、体制的不健全、机制的不完善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一)学校没有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和规则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当前大学生由于受实用主义思想影响,认识不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不能静下心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需要从体制上来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教学;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本身是一种思想的革新,需要教学制度的变革与之相适应,从而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求知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运行过程中缺乏制度保障,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各管一块,目标不明确,“育人为本”的理念贯彻不力。“约束”机制不完善,学生学与不学的原则区别不明显。基于此,应建立完善的循环与反馈机制,激发学生自省、自评,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二)缺乏“全员育人”机制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项全民工程,应整合高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高校是主要阵地,应结合本校具体情况以及学生实际开展有效的马克思主义教育,院党委、宣传部、团委、思想教育工作者以及其他课程教师应通力合作,投入到育人行列中来,形成一股合力,上下协调共同做好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灵魂的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能仅仅依靠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师,他们的能力是有限的,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同时,利用家庭的根源性探索建立家庭联系沟通机制,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根源,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然而发挥这种合力作用的机制是严重欠缺的。

  (三)考核评估机制不完善
  方式单一——开卷考试,千人一卷。此种考核方式只是一种认知性评价,只能评价一个人的应试能力;其次,以成绩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起不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学效果的作用,无法对教学目标、方案、过程作出反馈调整,通过此种评价学生找不到自我提升的根据,不能有效地开展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严重扼制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阻碍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此外,此种教学效果的评价没有重视学生的理论素养、品质是在内外不断变化、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评价标准固定化、单一化,从而给学生传授一些错误的信息,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评价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及其学校教学体制平等对话的过程,评价的标准是达成共识,促成发展与进步。学校应把马克思主义教育与校园建设各个环节,尤其是校园建设以及开展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循环机制,通过各种渠道反馈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效果。

  总之,高校应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学生实际和学校实际,结合地方特色,以教学实践提出的具体问题为基础,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育人为出发点和目标,不搞形式主义,真正做到实处,始终围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理论修养为宗旨,注重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地方资源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信心与勇气,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改变目前浮躁的心态,能够静下心来真读书,坚定理想信念。

上一篇:异化消费与生态危机——简析本·阿格尔生态学马 下一篇:没有了